第247章 君子于役(2)(第3/4页)

而相互合作这种事,如果是比较表面的合作,那还好,该怎样就怎样。可有些合作是非常深度的,这个时代的商人没有过这方面的经验(这个时代也没有人能够将生意做成陈嫣这样的大集团)…而这样深度的合作难免会让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渗透、牵连。

说实话,这是奉行‘部门独立’的保守派很难接受的。

还是陈嫣这个‘一代目’威信足够,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实在不能接受新思维的,那就走人吧——不然呢,难道要陈嫣这个做老板的走人吗?

到现在,新的秩序已经建立起来,各部门相互合作再无问题。这个时候这种生态的好处也显现出来了…规模效应、全生态效应,这个时代的人并不一定懂,但是事后分析总是会的。

一时之间心悦诚服。

不同于后世思维僵化,汉代时华夏的封建之始,所以各方面都很活跃,大多数人并不排斥改革。等到时光流逝,封建社会中晚期的时候,改革就成了一个不太好的词了!

一开始大家也没把这次的‘边郡攻略’当天大的事——不是说这件事不重要,其实这还是挺重要的,对交通号来说也是完善自身的重要拼图。考虑到此举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在集团内部也是一时话题了。

然而凡是都要放到它所处的环境中去看,真的要说的话,这种级别的事,在集团内部不说常见,至少也谈不上罕见的。其他产业,随便拿一个出来,过上一年半载的,谁没有个大行动?

谁知就是这样一个‘平平常常’的行动,中间却遭遇了很大阻碍。

阻碍是原本就有预想的,不然呢?那些边郡贸易成长起来的豪强、贵族、商贾,他们会把自己的利益拱手相让吗?

没有做过边郡贸易的人其实很难想象做这门生意的人有多狠!这倒不是说这些人天生凶神恶煞,而是做不到心狠手辣,最后根本不可能成为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那一个!

边郡本来就民风剽悍,又是和匈奴打交道…呵呵。

做边贸生意,与其说是做生意,还不如说是做着半商贾半强盗的勾当!就类似历史上大航海时代的海商,主业是商人没错,但遇到合适的机会,是随时能化身海盗船的!

边郡这个地方天高皇帝远,长安的势力很难蔓延到这里——远是一方面,军队在这些地方影响巨大是另一方面。自古以来军队就非常封闭,内部出了什么问题,外人是很难插手的。

军队领袖大多是皇帝亲信不错,但军队领袖只是一个,他手下还有许多兄弟呢!这些人化为一个利益群体,就会将边郡地方经营成相对封闭的王国,在这个王国内他们是特权阶层。

为了维护这种特权,他们会下意识地抵抗长安方面对边郡的‘入侵’…做这种事的往往是底层军官,这些人大多是边郡本地人,将军和其他高级军官或许会调走,他们却是世世代代扎根于此的!数代经营,可不是铁桶一般么!

这种情况下,边郡,特别是和匈奴的交界处(其实这就是交战区),汉律其实是没有多大生存空间的!

如果商人想要在这里做生意赚钱,没有一点儿武装是不行的,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商品、金钱,以及自己本人!

长此以往,边郡商界的风气可想而知!往往就是不服就干!风格与中原地区迥然。相比之下,陇西那边到底离长安近,风气还收敛了一些,换成云中、定襄这些地方,就更狂了!

想象一下,做边郡生意的商队带着货物和钱行进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这样的地界或许走上几天也见不到人烟…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这是完全的法外之地啊!死了人都没人会知道的!

匈奴人、其他商队、匪贼(很有可能就是其他商队假扮的)…这些都藏在高高的草丛中,随时准备着偷袭——因为谁都不缺武装的关系,打起来并不输于一次军队的小型遭遇战!

如果不是在一望无际的草原运货,而是在边郡半公开半地下存在的‘贸易区’进行贸易,安全性会不会高一些呢?

想太多了!实际上这更加危险!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虽然是法外之地,但这么大的草原,想要碰到人本来就很考验运气了。恰好被埋伏到了,如果不是被人算计了、内部有内鬼等等,那就是运气太差!

这样的运气就像是彩票中奖一样虚无缥缈,但是在‘贸易区’遇到麻烦却像是脚踩大地一样实实在在。

国家对对匈奴贸易这种事向来是不支持,但也从没有真正禁止过。前者倒不是因为经济问题,防着金银外流之类的问题,考虑到此时大汉的商品在匈奴很受欢迎,这种贸易其实是大汉赚了。这存粹是一个军事问题、政治问题!天知道这些大汉商贾泄露了多少情报出去,甚至不少人还做过带路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