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2/4页)

吃完了香喷喷的煎饼之后再吃香甜的嫩玉米,又是一段美妙的享受。

苏茴把他们几个的感想都收了上来,张保国的是正常的一页纸,正反面都写上,大致就是六七百字,张卫国的五百字左右,而两个小的,张安国那份惊人了,足足写了三页纸,正反面的那一种。这字数都有两千多了。

苏茴有些惊讶的看了看。

张定国的要少一些,但也有七八百。

怪不得一直看着他写写写,张保国这个大哥辛苦了。

苏茴收起来,先是检查错别字,之后检查语法,检查病句,再让他们仔细看看其他兄弟怎么写的。

张保国进步最大,毕竟是写了这么多,张卫国也学到了,最起码以后他认字认真多了,没有那么马虎。

他的错别字太多,抄的手软了。

张安国和张定国听着大哥念他们的,觉得没有大哥的听起来好懂,听到他说按照时间线,他们决定下一次也这样,用妈妈的来说,就是有条理。

张保国有些无奈,他在写他们说的时候也这样说了,他们就是不听,这是自动忽略了吗……

————

今年新来的知青是一男一女。男的叫做柳岩新,女的叫做周小晴,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长得好,都在水平线之上,他们在来到李村的路上相谈甚欢,男的明显对女的产生了一定的好感。

他们两个都是高中毕业,初中毕业就可以用响应上山下乡的政策,不过他们家里人坚持,就多读了两年书,高中毕业了才下乡。

他们家里人才不认同那些人洗脑,认为下乡是大展宏图,家里的长辈,尤其是那些好不容易才从乡下进城的长辈,哪里不知道乡下的模样,下乡容易,以后回来就难了,这么些年,下乡之后能回来的有几个?

说又说不听,有些话又不能说出口,只能尽量的拖延他们下乡的时间。

一开始他们来到李村的时候,确实想要大展宏图,可是跟着下地干活没几天,他们就有些受不住了,原来这才是乡下真实的模样。

面朝黄土背朝天。

他们做不到什么,这里的人也没有那么欢迎他们,这里的队长,不咸不淡的把他们交给陈东华,没有他们脑海中想象的委以重任。请教讨好,他们顶着个大太阳,在烈日下干活,辛辛苦苦一整天,挣到的工分还比其他的知青又少,记分员还有理有据,说他们干活太慢了,还会误伤庄稼。

他们做的很辛苦了,但是确实比不上人家,想要抗议都站不住脚。

这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信念,浑浑噩噩的过了一段时间,陈东松了一口气,没关系,迟早都会适应的,只要不作妖,他都能接受。

想起隔壁某个老乡那知青点发生的事情,有新知青来的时候它都要在心里向上天祈祷,千万不要把那些动不动上纲上线、要斗谁斗谁、没有证据也要积极寻找创造证据的“积极分子”分到他们这里啊!

相比起在烈日下干农活去,当然是帮忙制瓦比较欢迎。

虽然那里的活也不轻松,不管是踩泥土,定模还是烧窑,都轻松不到哪里去,但是这好歹可以在树荫下干活,而且可以拿十公分!

他们两个也提出要去帮忙制瓦,不过这个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人选是大队长选的,不是壮劳力不要,至于女的,根本就没有女的,柳岩新刚毕业,虚岁才18,还是个少年,小胳膊小腿的,哪里比得上那些一把力气的青壮年。

知青点只有三个人在制瓦,谢睿他是师傅,缺了谁也不会缺了他。

林荆南,他一开始就跟着打下手,相对来说比其他人会更熟练一点点,而且他还是谢睿在知青点里最好的朋友,不看僧面看佛面。

陈东华,他也是壮劳力,而且他还是知青点的负责人。

其他的就全是村里面二三十岁青年。

他自己的儿子年纪小了些,都没有安排进去。

村里还有其他会比较轻松一些的职位,比如计分员、会计、仓管员等等,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早就有人了,在知青点里面,他们年纪最小,论资排辈的话也是最小的,学历高中,可是知青点里一半都是高中,没有什么话语权。

他们很快就焉了下来,慢慢的、安静的接受现实。

因为他们这一次来的才两个人,自己单独做饭的话太麻烦了,而且这样轮的话也要轮很久,按人头算,谢睿他们四个人一起吃饭,是最少的,就并入到了他们这一组,粮食大家一起出,轮流做饭,女的轮流做饭,男的轮流挑水打柴,彼此分工合作。

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也算暂时适应了下来。

乡下很多地方都比不上城里,但是也有很多城里是没办法比得上村里的,比如说,现在这个时间,乡下是最不缺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