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第2/6页)

但是再怎么增加,也是有数的,不能一味的增加,但是从新疆、云南等各地回来的知青却越来越多,他们没有找到工作就游荡在街头,用各种办法维持生计。

有的去乡下收青菜农货,然后卖给路人,有的去收鸡蛋家禽,这种更受欢迎,城里买的话还要票……

有门道的,有从更远的地方有门道弄来的东西,一出现就会被抢光,多少养活了一些人。

不过这种事情,只能遮遮掩掩。

运气不好,只被没收就算好的了。

但是全部要抓进去也不现实,人太多了。

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安置,没办法养活自己,一个两个抓进去都还说杀鸡敬猴,现在这样,能怎么办?

上面的人还没有讨论出一个具体章程,只能这样半黑不白的先干着。

苏茴周围住的这附近还好,有从乡下回来的知青,吵吵闹闹还能过下去,再往前两道街口,那里有户人家,他从乡下回来,家里早就没了他的位置,户口都没办法挂靠回来,他弟弟怕他争房子,他回来了,没有房子,他正在谈婚论嫁的对象就没了。

他爸妈也难,说来说去,两头顾,两头都顾不上,还是他媳妇娘家那边看不过去了,让他们写下字据,保证他们不会来争他媳妇娘家的房子,就把户口挂到他们那里去。

住的话还是在他爸妈这里住着,先把户口解决了,然后再想办法。

他媳妇那边娘家帮忙给女儿找了个糊火柴盒及缝扣子的活计,囫囵先对付着,他这边找不到工作,就每天半夜里就出发,早起去乡下收些菜干、萝卜之类的活计,多少能补贴家用。

这里有不少人都是照顾过他的“生意”的,买到了比平时更好、价格也更实惠的东西,但是说起来话里都是带着鄙夷的,带着同情,带着看不起。

苏茴面上没有掺和这些东西。

而是跟之前一样换了一个男性的身份行动,比较不起眼、方便。

她不定期给一些人供货。

地点对于她来说还是很好找的。

她伪装后看上去就是一个样貌普通的壮年男人。

她一开始出大米和玉米面,后来从她这里拿货的人多了,她拿出来的东西种类也越来越多,增加了白糖、面粉、水果、酒……

都是她芥子空间里面的产出。

首都里面的好东西可比之前那地方多多了,历史底蕴、文化底蕴都不是一个级别的。

她还专门做了一批药酒,专门给身体受损需要补身体的人。

适用人群就是像文学倾这样下乡回来的老人家,在这些年的劳动中,身体亏损的人群很多,像文学倾这样能够安全回来身体也没怎么样亏损的还是少数,大部分人是带着一身的病痛回来的。

对于这种人一般是不会来跟她做买卖的,他们有个普遍的心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基本上没有胆子去做出格的事情,苏茴的目标也不是他们,而是那些出手阔绰的“下游”。

她是供货的“上游”,他们拿货的自然就是“下游”了,虽然一转手,他们很快就会变成他们供应链里的“上游”。

有他们在,这些东西自然会经过各种正当的途径送到需要它们的人手上。

来她这里拿货的,都是伪装打扮过的,脸上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帽子、衣领、围巾……用各种手段遮住自己。

在苏茴这里,这种拙劣的掩饰是徒劳。

她可以根据人的不同气息辨认出来。

这是每一个修士的基本课。

在这些人里,全都是男性,只有一个例外,她是女性,不过伪装成了男性来拿货。

苏茴租住地方前面两道街口的那个知青吴胜海也被人带着来过。

他本钱不多,拿的量很少,心态也不太稳定,但是目光很坚决。

有小知青掺和进来,慢慢的,也有一些出手很是阔绰,一来就要包下所有的大户,他们能带给苏茴的绝对不会输给省城的那一位情报贩子,他能拿出来的东西,这里的人能拿出更多。

现在这时候生产力跟不上,她拿出来的好东西,识货的人都知道。

她也做酱的生意,不过跟之前不一样的是,她现在做的酱只有两种,一种是杂酱,偏甜口,一种是香辣酱,咸口。

杂酱是改良过的,跟之前的口味有些差异。

香辣酱则是之前根本就没有在市场上卖过的,就算是有人尝到了,也没办法一下子把这两个给连在一起。

这次酱做的都是比较贵的,里面都加了肉末和肉丁。

酱按照坛卖,一坛十斤,五十块钱,算起来就是一斤五块。

猪肉市场上是七、八毛钱一斤,如果是野味的话,还会因为野味的品种而上下差异,当然,黑市上肉的价格会更贵一些,尤其是好的部位,比如说肥肉,五花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