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第2/7页)

她欣赏上进的人。

举手之劳也不算什么麻烦事。

他们来到的时候,张保国已经开学了,他们没见到面,而且再休息一天也要开学了,来回一趟真的太费时间了。

不过这次户口是解决了,如果没有什么情况的话,苏茴是不打算回去了。

开学了,苏茴一边继续当她闲适的图书管理员,另一边攒了不少货,出了。

新年过去,比起上一年,路边摆摊的人越来越多了,路边卖茶叶蛋的、卖包子馒头豆浆的,卖水果青菜的……种种都有。

这些东西新鲜,而且态度好,供销社的个别窗口一度出现了不用排队的情况,之前都是要排长队的。

现在有了更方便、态度更好、质量也更好的东西,大家就不乐意去看售货员高傲的嘴脸了。

雨后春笋一般出来的摆摊,大大的丰富了苏茴的生活,她现在不想自己动手了,直接去外面吃就可以。

这时候计划生育也很严厉,要是被发现怀了二胎,正式员工双方都得撸掉。

现在这时候工作有多难得?

没工作吃什么。

有那些一胎得子的还好说,生了个女儿还想再生的,就得要打“游击战”,跟计生办的人躲猫猫,之后户口挂到别人名下去。

这事跟苏茴离得很远,对她来说没有什么影响。

开学了之后,他们兄弟几个就沉迷到了学习当中,这时候的学习压力可不轻松啊,大家都在齐头并进,张卫国还修了双学位,压力双倍,就算他对学习比较有天赋,也轻松不到哪里去。

而张安国和张定国则是开发了自己的兴趣。

张安国选的是中文系,他对画画自小就有兴趣,还自己画过漫画,跟了一个中文系的老师一起学书法和国画。

他这是得了人家的眼缘,才愿意教他东西,苏茴还特意拿了礼物上门去道谢,不是太贵重的,就是自己做的腊肠,酱菜之类的,对方看了这才收下。

张定国喜欢上的是篮球,之前他们村哪里有篮球这东西,镇上的基础设施也很不完善,到了大学才第一次接触,被同学带着打了几场之后,课余时间不去玩一会儿,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他没有让自己的学习落后,就没有人干预他,这是他的自由。

曹燕红那边去了那个大学堵了几次人,终于堵到了,他已经有同一个学校的新对象了,看到曹燕红和女儿,他大惊失色。

曹燕红也不废话,让他自己选,是他给钱,还是她去学校闹。

他还想说情,曹燕红不理,作势要去找学校领导,对方只能妥协,写下了切结书,女儿跟曹燕红,改姓氏,这次一次给二百块钱,等他出来工作了,直到女儿成年,都要给每个月五分之一工资作为抚养费。

二百块钱对方是借来的,他根本没那么多钱,他不想给,但是现在他的对象有来头,毕业了能帮他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以后娶了她,那就是一步登天了。

至于以后要给钱的事,以后的事谁说的准?

他把人娶到了,也不怕她们把事说出来了。

曹燕红是孤注一掷,她身上没有几块钱了,回去的火车票钱都没有。

有了这两百块,日子就好过多了,去找了苏茴,苏茴帮她找了一间房子,之前放杂物的,收拾出来,可以睡一阵子。

很挤,但不漏雨,不刮风,租金也比较便宜,不至于露宿街头。

这两百块说起来很多,但是花起来飞快。

女儿现在改名为曹丽君,原来是跟爸爸姓,单名一个丽字,她给加了一个字,希望她以后不要像她爸爸那样,成为一个有着君子品格的人。

她以前也是听过两年课的,基本的字和算数都会,拿到了钱之后,自己转了两圈,摆起了摊,卖烤红薯和烤土豆。

这个不需要什么本钱,她掌握好火候,就能吸引很多被香味吸引来的人,不过相对的,竞争也大。

这个不能长久的做下去,但是要换成别的有各种问题,就先适应了下来。

她租的地方跟吴胜海很近,他们还自然的有了生意往来,两个人的生意没有交叉,吴胜海多少也会给她一点方便。

在五月份的时候。国家正式把深圳那几个试行的特区设立为经济特区。

准信下来的时候,苏茴请了长假,南下去特区了。

她没有空手下去,没有做伪装,用她自己的身份,买了一些畅销的东西,首都有好几间收音机厂子,她在这里买了一些收音机之类的物品,像这种东西不管到哪里都是畅销的。

未免多出一些无谓的争端,还特意给自己稍稍做了些伪装,还是那个样子,就是乍一眼看上去,不会太引人注意。

然后就大包小包的出发了,回家没有看到妈妈的张卫国他们兄弟傻眼了,去问文爷爷,然后更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