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穿越的对照组(二十四)
半年的时间悄然而过,繁忙的夏收结束后,安妮试种的几百亩棉花也迎来了大丰收。
枝头上一朵朵雪白的小花朵,白白的,软软的,看着就让人感到温暖。
跟耕种时一样,采摘的时候,安妮也是雇佣了大批的人工。
不过,这次的雇工跟上次不一样,基本上全都是男人。
倒不是安妮不想雇佣女工,而是方圆几十里的女人们,绝大多数都成了毛纺织作坊的工人。
她们每日都要忙着干活,工钱很多,根本腾不出时间来给清泉观打零工。
但,即便是招收的男工,安妮也做了规定:优先录取毛纺织作坊女工的家属,以及道元班学生的家人。
安妮要逐渐给那些男人一种感觉,她之所以雇佣他们,不是因为他们能干,而是他们幸运的有个好妻子、好女儿!
安妮也要让那些被男人、被世俗压制了多年的女人们认识到,她们不比男人差,她们足够优秀,连家里的男人都要沾她们的光!
事实上,安妮的这种举措效果很不错。
不知不觉间,清泉观周遭、乃至整个京城的女人地位都有了提升,男人们也不再那么高高在上,看不起女人。
相反,很多男人都暗自庆幸,幸好在自己有个好娘子(好女儿),不但能给家里赚钱,还能帮他们找到好工作。
采摘棉花很辛苦,但清泉观足够大方啊,每天给了十个铜板的工钱,还包一顿午饭。
免费提供的饭食也不是清汤寡水的米粥或是野菜窝头,而是真正的大白馒头,每餐饭里还有荤腥。
要么是一块肥嘟嘟的五花肉,要么是香喷喷的鱼,那菜色,简直比他们平时过节吃得还好啊。
很多人都觉得,就算清泉观不给工钱,单冲这伙食,他们也愿意给清泉观干活!
忙碌了半个月,几百亩棉花全都采摘完毕。
安妮提前写信给万年长公主,请她帮忙找了几个擅长处理棉花的当地老农。
万年长公主对于安妮的事,很上心,还不等棉花成熟,便提前把人送了来。
安妮让那些老农领着一众雇工,处理棉花。
待棉花处理完毕,安妮便又成立了一个棉纺织作坊。
棉纺织作坊也对外招收雇工,待遇与毛纺织作坊相同。
这次,连京城近郊几个县城的女人都听到风声,纷纷跑来报名。
安妮命人经过筛选,第一批选了二百名。
这些女工有了高薪稳定的工作,直接把家都搬了来。
因为安妮还发了话,表示清泉观名下还有好几个农庄,农庄需要人打理。
而雇工优先雇佣作坊女工的家属。
左右都是给人当佃农,还不如给大方的明镜观主干活呢。
等自己在清泉观站稳脚跟,日后有了孩子,也能在清泉观兴办的学堂读书。
一家人有了收入,孩子又有了前程,哪怕背井离乡,那些穷怕了的贫寒人家也愿意!
清泉观所在的无名山,因为两个作坊和道元班的新建,引来了几百上千的家庭。
这些家庭聚居在了一起,竟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小镇。
小镇因为清泉观而存在,所以很多人直接称呼它为“清泉镇”。
那些商贾们闻风而动,也纷纷在清泉镇摆摊、开铺子。
一时间,曾经僻静的小山区变得无比热闹、繁华。
每日里都有一辆辆的牛车穿梭于小镇之上,黄泥土地上压出了深深的车辙印儿。
整齐、干净的街道上,商家吆喝声、孩子们的玩闹声、老人们讨价还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让人有种置身东西二市的错觉。
至少前来探望阿妹的安政,看到外面的景象后,不禁有些诧异:“这里就是无名山?”
所谓无名山,就是没有名字。
为何没有名字?
还不是因为太偏僻、太小,没啥特产,更没有什么标志性景观?
以至于连个名字都没有。
可安政发现,这个连县志上都没有任何记录的无名山,现在却俨然成了方圆百余里最繁华的镇子!
“是啊,上个月老奴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这么多商铺,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竟热闹如斯啊。”
跟车的老仆听到安政的话,颇为感慨的说道,“这些都是咱们家二娘的功劳,她来了清泉观也才一年多一点的时间,硬是把一个默默无名的小道观变得举世皆知,连带着整个无名山都变得如此繁华。”
安政缓缓点点头,“阿妹确实做得不错。”
安政这几年一直在书院读书,书院规矩极严,除了每年三节,几乎都不放假。
更巧的是,两年前安政跟随先生外出游学,直到半个月前才回来。
在他外出期间,王氏给他写信也是报喜不报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