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搏名声(第3/5页)

另一个原因就是,虽然没有理由没有证据,但同样的大房在场那几个,也排除不了嫌疑。他将他们禁足两个月,是让他们反思,也是隔离,不管是不是他们,这两个月中他们都没机会再出来做怪了。

两个月后,程烈肯定早就回来了,他这里正式上折请封,程烈名份定了,程熙碍不着谁了,自然也就不会再有麻烦了。

至于他们以后会不会欺负程熙,程向腾说,我怎么着也有几十年好活,熙哥儿要过这么久以后,等别人做了侯爷时候,他自己还立不住身,那就不能怪别人欺负他,只能怪他自己无能。

这个武梁倒也赞同。父母终究护不了孩子一辈子,长本事长能耐才是根本。

这件事儿之后,程向腾把自已的护卫分了一队给程熙,甚至还有两个暗卫,紧跟着程熙不离身,只等着一切尘埃落定。

——所以说,武梁回不回京有什么用,他老子自己除了严防死守,还没什么好招呢。难道怀疑人家,就跳过去将人家卡察了去?

程向腾这样的人,肯这么重罚那两个孩子,自然也是有些累积下来的心病的。要不然以他的个性,纵使心里再起疑,没凭没据的事儿,也不可能当真动干戈起来。

首先当然还是因为爵位的事。

世子之位,不是程向腾不肯还,甚至不是圣上不肯立程烈为世子,而是郑氏他们不配合。

说来说去,还是程家军的事儿。

从前珍妃他们指望程家军时候,自然一切好说。但如今人家儿子上位了,你还握着程家军不放,那不成了人家的心头患了么。

宫里的意思还是相当温和的,并不是说现在就怀疑程家军能左右些什么,或者现在就做出不利于当政的事。

只是说北辰已无患可生,充州不宜储兵太多。要消减西北兵力,并且将西北军,或者说就是想将程家军,打散整编一番。

但之前圣上往西北派去了一位亲近的臣子左赞,钦命他插手充州军务,结果左赞跛着脚回来了。

说是他不懂地方风俗,私下里言语失了分寸,侮辱了一位当地兵士心中的雪神,与兵士干架的结果。

这种大家心知肚明的情况,表面文章做为越完美,越让人不放心。

都这样了,你还想请立世子,圣上没捏个名目降旨怪罪,就已经是给了好大的脸面了。

实际上程家军如今真的已经意义不大了。为啥,程向腾当初从京城西山大营带过去一批人,他真正重用的,最后立军功最多,升迁很快的,也是那批人,当然包括他自己的随扈人员。

如今他回京,这些人跟着他回京,该升官升官,该发财发财,啥都不耽误。

而程家军里,真正顶梁的,还是象程大夫人郑氏他爹那一辈儿的。他们是真正的铁血老兵,是军中砥柱,但老兵也已经太老了,他们绝对撑不到下次再上战场了吧?

而象郑氏兄长这一辈儿的,和她男人程向骥差不多,都是守成的一代军人,没有经过什么铁血的磨励。

当初跟着程向腾倒也打仗了,还打了挺久的,但是他们这些兵二代想成为程家军的核心和主力,还远远没有那能量。

程向腾觉得,圣上所以没那么急怒的要削程家军,自然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儿。还有一点儿就是,怕人说他忘恩负义,当初程向腾带兵回京,表面上大家说的是西北军,内心里谁不知道那是程家军?

如今屁股刚坐稳,就要削人家了?不让功臣寒心么?

程大夫人就是因着这一点儿,死死抓着程家军不放。她如今男人没了,她不知道能相信谁指望谁,她就指望着程家军,她觉得程家军是她最得力的依靠。

父亲虽余威犹存,但到底老了,能不能撑到下次再起纷争打一大仗不知道,但能撑到让他们小辈获得些该得的利益,还是没问题的。

——程向腾算是没法,他自己回京后都交了兵权,按圣上的意思走呢,但郑氏以及郑老将军,却怎么也说不听。以后北部无战事,你抓着程家军做什么,白白引得圣上起了戒心就好?

当然程向腾不管心里怎么想的,他做为程家军的前领导者,他也不好明着提说我支持解散程家军,他只能把圣上的意图细细揉碎了讲给他们听。

但是无用。圣上派人过去,被用了这么强硬的态度给还回来了。

这些是明面上的,其实还好说,说到底程家军那里他已经交权,这其实也不关他本人什么事。但请立世子之事就麻烦了。

世子立不下来,郑氏转头就又催逼程向腾。听说圣上嫌弃程烈没有军功傍身,立马让程向腾给程烈安排入西南军营,那里战事起,立功正是好时候。

——这本来,程向腾是不同意的。

要知道你是程家军的人啊,你是西北军的将领啊,你往人家西南军中去插一杠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