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昭阳寺(第3/4页)

——让她看在替她清路的份上,也要照看她的儿子几分啊……

然后就是一阵一阵的抽泣,或者号啕。

武梁听她絮叨了很久,她知道这个人是不成了,这么短时间变成这样,身子骨肯定败坏完了。并且她自己心无生志,求来求去都是儿子,从来没提过一句,让武梁帮她自己求求情之类的。

并且既然满山的挑水啊砍柴啊,就完全没有机会逃跑吗?这观里就算有人看着,又能有多严格多专业的盯防措施不成?

武梁悄悄给她掏了些银子,让她好打点一下这里的姑子,让自己也能吃上点儿什么喝上点儿什么改善一下生活,甚或,逃遁出去做个路费什么的。

结果没想到燕姨娘吓得什么似的,连连躲着不肯接。说银子她是落不着的,她们天天被盯着被搜身,身上连半块馒头也不准揣,更别说银子了。

被逮到了会被没收不说,肯定还会被说成是偷的,挨打是少不了的,上回有个女子就因为家里给送来的一双鞋没上交,自己私自换上穿了,就被吊起来打了一顿,结果直接将人打没了……

武梁问她那直接将银子给观里的主事儿姑子呢,她们收了银子,会不会就能善待你些?

燕姨娘摇头,说不会的。姑子们收了银子也白收,转脸儿该怎么整治人就怎么整治,半分不会手软,没准唐家知道了,还会变本加厉的让人折磨她。

她说唐家给她定了死期,她活不过那时限的。她说她再也不要得罪唐家了,只要唐家不要怪罪到她娘家和她儿子身上就行了。——只不知唐家是如何吓唬她的,把人治得这般服帖。

她哭着说谢谢武梁肯为她费心,不过不必了,让武梁把那份心用在照哥儿身上吧,替她照看照看她那可怜的儿子就好了……

武梁见这话头又拐回来了,问了燕姨娘,她反来复去就是这些,也没有旁的话要说了,这才起身告辞。

燕姨娘这么悲催的处境,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所以武梁连燕姨娘为什么要去陷害程熙,为什么陷害了程熙,还指望她能回护她儿子之类的话都不想问了。

心无生志,也难救得。

武梁发现自己这一趟出来得,真是太过冒失了。什么用也没有,白落个心里不自在,以及,遇那么一回险。

所以说,到底是谁算计她呢?

等下山的时候,程向腾已经得了信儿,侯爷大人亲自带人来接。武梁回去以后,就重点查了这个惠太妃。

后来才知道,惠太妃别的能耐没有,就是那架子很会端着。娘家人见了她,总得叩头行大礼,人家能不烦么?

至于为什么就要对她娘家人装高贵,据说是因为气恨他们变节快,从前巴儿狗似的围着他们转,鼓动着他们争大位,结果她儿子没了,娘家人立马转舵去撑别人了。

在惠太妃心里,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恨娘家人的,不是他们,她儿子也不会死,如今也是个自自在在的王爷,她也不会落到今日这般田地。

所以惠太妃是债主,问娘家要接济,也要得高高在上。

如果是她父兄,看着她长大的,有那份情谊在也就罢了,但到了她侄儿这儿,都不怎么记得她,能多亲近她?

并且她在宫里时也没有怎么帮扶上人家什么,如今谁天天惦记着她去。

就象现在,如果她仍在宫里呆着,生活富足安闲,也不用旁人替她多操那么些心。就算她在后宫里决定不了什么,但至少内里有个什么重大消息之类的,她可以及时给娘家透个信也好啊。

但她偏要远离皇宫苦哈哈去观里清修去。

对娘家人来说,真是一点儿用也没有了。谁要多搭理她。

武梁那时候正在胶州忙着呢吧,不知道惠太妃给张展仪帮过手,不知道张展仪曾在昭明寺住过那么久。

寺里的姑子们大概也不会有相关联想,也没有人提起她,所以武梁也没有那么大的脑洞,把昭明寺遇黑衣人这事儿往张展仪身上想想。

但程向腾却是知道的,听说武梁这里出了事儿,就提起张展仪来。

这事儿当然他们不会张扬出去,说报官什么的,也就唬人玩玩而已。但别人既然做了这事儿,就总想看到后果了。

于是就有人要出面张扬。

那位黑衣人不是带走了武梁的中衣嘛,结果很快市井便有些流言,是关于那身中衣的分析的。哪儿的布,什么样的款式什么样的针线,什么样的绣工……

一件旧衣裳竟然有颇多可讲究之处,总之就样样分析结果就拐带话意指向武梁就对了。

那衣裳是芦花做的,内里穿嘛,武梁就没让她绣什么花,但在边角的地方,这丫头还是给绣了几朵花骨朵。

武梁是干什么的,她就卖成衣啊,还没从昭明寺出来,芦花就操心着回去多做几套,放到成衣店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