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说服(第3/4页)

武梁隐隐觉得,是不是上面表露了些什么,又让这位鲁大学士闻出了味儿?

所以程熙这事儿,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是不是?

定北侯府。

程熙尚没回来,程向腾就早一步接到信儿,知道了昭明寺发生的一切。

初闻时,好家伙,把堂堂定北侯爷吓的,腿都差点儿站不稳了。他可是老婆儿子和姐姐,都在山上呢。

还好都没事儿。

定下神来细捋事情的经过细节,揣测中间的种种可能性,忽然就抓到了一个关键词,“装病”。

惠太妃装病引诱众人前往那偏僻的小院落,自己却在那小院落里布置好一切。

不知怎么的,程侯爷就想起了武梁的病来。

就是因为武梁“病”了,才又住进了昭明寺,说那里清静,在那里休养。然后程熙才过去探病,才留在了山上,遇到了太后,经历了这场危险。

似乎根源也是“病”。

可问题是,太后巡游昭明寺,那时间是早就定下了的。武梁很清楚地知道太后对他们的亲事持反对态度,对她也有很深的成见,按理说,她只要没病糊涂,就该躲得离太后远远的才是,为何偏偏直到太后游寺当天,她仍留在山上呢。

何况程向腾清楚地知道,武梁“病”得不严重。事实也是如此——她不还能站到侍卫后面等儿子消息嘛。

疑问象个火种,越往前想,燎起的地方越多,疑问也越来越大。

最初武梁在昭明寺,是遭遇过危险的。后来却竟然没有对这个地方起厌恶情绪,反而是掏银子花精神的,重整翻修起昭明寺来。那时候他以为武梁纯为了说动惠太妃,认下她这个义妹。

这也没什么不对,后来陆家认下她为义女,武梁给居中牵线的这位干姐姐一笔银子作谢礼,这个程向腾是略知一二的。但再后来流言起时,陆家不是又翻脸不认人了吗?也没见她因此和惠太妃交恶,甚或要人家给个说法、返还些银子什么的。

她或许不那么在意那笔银子,但她会想要争这口气吧。但她没有,默默的认了,仍然同惠太妃交好。

还有那时候芦花受伤,武梁说昭明寺清静,将芦花挪到了昭明寺养伤。可住那里清静是清静了,寻医问药却不方便了。再说芦花是受伤又不是有心病,一个小丫头也没那么多深沉的心思,图什么清静。

以及她自己为了躲避流言,再入昭明寺住了很久。程向腾那时候是挺赞成她远离是非的,甚至想将她送走。但她哪儿都不肯去,就在昭明寺住着。

程向腾想,避什么避啊,担心流言伤到她,在那儿瞎操心的是他好吧,她自己看戏一样不以为然,怕个屁的流言哪。

还有这一直以来,中间就算武梁自己不在山上的时候,她这小偏院里,也总留了自己人住着。好像她那临时落脚的小院子,真有什么不得了的东西要守着似的。

程向腾猜测,会不会因为她在山上住的期间,早早发现惠太妃心怀不轨,因此才让人刻意留心着?最后故意让程熙去救个驾立一功的?

不得不说,程侯爷几乎就真相了。

当然还有程熙,上次程熙去过山上看望武梁后,回府后就也不和程烈生气了,也不去学堂读书了,专心致志的练起功夫来,还悄悄让人去给他寻摸软甲来。

程向腾听说后,还心生叹息,以为程熙担心程烈使坏,才想穿甲保护自己。

他那样的半大小子,身量没有长成,哪会有现成的合适的甲给他穿。程向腾于是专门找人特制了一副给他。

这小子今儿个,是不是穿着软甲在身?

程向腾想着,即刻就有去程熙院里翻查确认的冲动。

想想万一行事不密,被传出什么话去可不得了,所以到底忍住了,干脆坐等程熙回来再说。

程熙哪里知道他老爹等着捉他现行,他由皇家侍卫护送着,很神气地回了府。

去老夫人跟前,亲口把他跟太后这趟遇险,最后奉凶化夷的事儿绘声绘色的讲了一遍。把老夫人唬得拉过他从头到脚地细细看,最后见孙子完好无损,听说女儿也完好无损,才终于放了心。

对程熙是夸了又夸,赏了不少压箱底的好东西给他。让程熙得瑟得什么似的。

然后,被他老爹牵着手,笑眯眯地叫到了外书房。

程熙如今大了,和他老爹已经过了时不时牵手亲昵的阶段。如今见他爹爹又这么腻歪起来,心里还乐来着。

心想肯定少不了又一顿表扬嘛,光拉个手可不够,他得趁机讨了那把弯月刀做奖品去。那是他爹的战利品,不过尺长,造形古朴又华丽,削铁如泥,他垂涎很久了。

结果怎么也没想到,进了外书房,关了门剩下爷儿俩,程向腾在椅子上慢吞吞坐下,却忽然变脸,把程熙搂到近前就打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