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2/3页)

也因为群演当久了,对这个圈子认识得足够透彻:在正儿八经的项目里,大家都很忙,没人会跟群演拉关系打交道。

简临做了至少六七年的群演,面试过的剧组数不胜数,太清楚群演在大家心里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对自己的定位一向清楚,也知道该怎么在不同场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罗洪记得他,喊他过来,他就来了,但他们不熟,罗洪可以热情熟络地和他聊,但他必须把握分寸。

因为他是群演,群演不是主演,没什么不可替代。

影视圈子里用熟人、认识的人做群演是行规和习惯,罗洪记得他算是他的运气,这个运气他希望能够把握住,因此不能冒失。

用老前辈老油条们的话:剧组都喜欢踏实拍戏的群演,好管理好沟通,你看起来稳重,他们才敢放心用你。

简临:今天也是必须稳重的一天。

但罗洪的立场完全不同,他不觉得简临应该稳重安静。

印象里,面前这男孩当初在秦王宫拍戏的时候,在一群群演里很混得开。

同剧组的小群演都喊他小临哥,各个都爱屁颠屁颠地跟着他屁股后面玩。

罗洪对一年前杀青的那个古装项目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但始终记得简临。

记得他在戏里演男配身边的小厮,穿一身灰蓝色的古装,大夏天卷着裤腿和古装上衣的长袖,光着脚带着一群孩子在秦王宫后殿的花园里玩老鹰捉小鸡。

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做老鹰,简临裤腰后坠着一窜小童,弯腰弓身张开胳膊做母鸡。

孩子们清脆的银铃声里,简临的面容与笑意干净得好似清晨荷叶上的那颗露水,润亮纯净。

罗洪一直记得。

“别紧张。”罗洪循循善诱。

简临坐在会议桌前,平静地看着他:“我不紧张。”

罗洪尝试在面试前引导调动他的情绪:“你……要不要,嗨一点?”

同事:“咳,罗导,我们这里不让蹦迪。”

罗洪:“我知道,我又不跳舞。”

玩笑话让气氛轻松了一些,大家都在笑。

简临觉得有点奇怪,敏锐地察觉到,这似乎不是群演面试。

果然,罗洪坐下,负责面试的这群人中,有人给简临递了张A4纸,纸上简单地用几个字概括了今天的试镜内容。

有人问他:“可以吗?”

简临:“可以。”

纸上只有两行四个字——

雨天。

避雨。

不算容易。

对演员来说,有剧情有对话内容的试镜是最方便的,因为展现演技可以倚靠更多细节。

比如雨天避雨,如果丰富场景和剧情,变成一个盲人躲在商场的通道口前避雨,就容易得多。

毕竟“眼盲”“看不见”“挡路”“被人撞到”这些,都可以通过演绎的细节在无实物表演中一一展示。

只有“雨天避雨”四个字,等于该怎么演,该怎么丰富这段剧情,全凭试镜者自己的经验和临场演绎。

说实话,简临在这场试镜里会有怎样的表现,罗洪这个推荐人也有点拿不准。

很多群演是会演戏的,这点大家都知道,但简临……

毕竟才十八。

而事实上,对简临来说,这题目并不难。

雨天避雨不过是这么多年里时常会有的经历而已。

他在剧组做群演,轮到他的戏份前,总是会有漫长的等待,有时候他会和同剧组熟悉的群演打声招呼,悄悄溜走,接应来影视城这边送餐的简来,替他跑个腿送订单,遇上天不好,怕把戏服弄湿,就在可以躲雨的地方临时避雨,避雨的时候,他会发呆,看看天、看看地、看地砖凹陷处堆积的水洼。

表演来自经历,出自生活。

但这一次,简临不止有自己的经历。

有时候,有些事,就是这么巧,仿佛冥冥之中早就注定好了——

半个月前,粥店没开张,简临闲着没事,替人跑过一天美团外卖。

就在影视城这边,一家弄堂里的咖啡店,下着雨,他接了咖啡订单,进店等。

进门的时候,咖啡店一个客人都没有,等订单的期间,有人推门进来。

风雨声携着冬日的潮气飘进店里。

那人淋了雨,推门的时候用手搡了把肩头和袖子上的水珠,简临抬头,视线从头盔的挡风透明罩后面落过去。

他以为那人会进来,点杯咖啡,坐着等雨过去。

但没有。

男人没有往里走,掸完身上的雨水就站在门口,背对吧台的方向,面朝门外。

过了一会儿,他手机响了,简临以为他会接,可还是没有。

男人捏着手机,按掉了铃声,任由来电提示闪烁着,一动不动地注视着窗外。

他怎么不接?简临觉得奇怪。

吧台后做机打咖啡的店员也疑惑地探出视线,扬声道:“先生,您进来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