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手段(第3/5页)

当然了,官袍什么的,到时候肯定也是紫色的了。

而那个时候,大约算来,这李叔易恐怕还不到四十岁……不到四十岁的紫袍秘阁大员,此生何求?

但是,谁让李经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呢?

谁都知道,他是李纲李伯纪的三弟!而且谁也都知道,两人年纪相差极多,与其说是兄弟,不如说是父子那种感情。

同时,还是谁也都知道,李经虽然是十来年前就中了进士,可他能够飞黄腾达、平步青云,本质上还是因为他是李纲的三弟。

赵官家也好,远在东南的李纲也罢,只是把李经当成了一个工具人,一个李纲留在朝堂的传声筒。

那么,他外放不外放,可以是他自己的事情吗?

就在一红一紫两个东南老乡面对面想事情的时候,随着阳光西斜,邸报院院墙的影子渐渐漫过整个院落,忽然间,版印工房的大门被一起打开,然后便有说不清的力工抬着几十个箩筐走了出来,而箩筐内赫然是一份份尚带着油墨香味的邸报。

随即,邸报院内众官吏中职务偏低的吏员与部分绿袍小官蜂拥而上,复又与涌出来负责登记的太学生们撞到一起,双方就在走廊处做起交接……个人是没有资格领邸报的,他们需要报上自己的官职和代表的部门方可领取固定数量的邸报。

陈公辅堂堂吏部尚书,当然不需要亲自排队去领,很快便有吏部相关吏员拿了邸报匆匆给自家堂官送上,而李叔易顾不得体统,直接站起身来到陈公辅身后,便蹭了人家的报纸。

不过,陈尚书在长凳上打开邸报扫了几眼,须臾之后,便直接起身负手捻着邸报而去,只留下面色发白的侍御史李经,与渐渐沸腾起来的邸报院。

且不说李经何时反应过来,又何时回去给自家兄长写报告。只说大司士陈公辅背着手拎着邸报出了邸报院,来到御街之上,寻到路边的自家驴车后直接坐上,而车子载着自家主人启动,却并未归家,反是往另外一位朝廷大员的府邸而去。

到了此处,此家主人尚未归来,但陈公辅却如入无人之境,直接进入此家人的后堂并坐到了客席之上。非只如此,此家女主人更是直接出来见了陈尚书一面,并留下三个儿子一起在后堂伺候。

很显然,陈公辅与此家主人关系莫逆,双方交情已经到了一定份上了。

大约等了两刻钟,此家主人回来,闻得家人来报,也似乎早有预料,然后便直接入后堂去见陈公辅……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御史中丞李光李泰发。

二人见面,也不寒暄,陈公辅将手中邸报放下,端起茶来饮下两口,这才开口相对:“怪不得泰发当日不愿与我说,张德远真就是把天掀了呗?!”

李光闻言,不顾三个儿子尚在旁边侍立,直接坐下苦笑:“其实倒不只是为了张德远此番搅的如何厉害,而是当日官家当面有吩咐,为人臣的实在是要讲究一些……当然,张德远确实闹得太出挑了些,以至于我当时竟然被当场镇住,一时难做抗辩。”

“掀翻天归掀翻天,却未必一定要抗辩的。”陈公辅摇头以对。“虽然有些条略过于出格了,但一意北伐的道理还是对的,北伐事关国家立身根本的道理也是对的……何必求全责备?”

李光先是一怔,继而叹气:“事到如今,还能如何呢?”

陈公辅皱了皱眉头:“相较于此,先说另外一件事……这五条进言,真是张德远本人的能耐?”

“自然不是。”李光再度叹气。“我想了许多日,是这么想的……扩军、联盟属于题中应有之意,不必多言;所谓安后,也就是派权邦彦和郭仲荀这两个宗忠武旧部去江西领兵坐镇,却未免狠辣了一些,怕是吕祉这厮出的主意;而第五件事,建财,也就是预做三五载的北伐进度,应该是林尚书的主意,他是有内秀的……唯独第四件事,也就是正名,我实在是想不明白这是谁出的主意,想来想去,大约刘子羽的可能性大些,总不能是曲端吧?”

“这种事怕是只有张德远一人能说清楚,但他又绝不会将此事说清楚的。”陈公辅也是摇头。“不过无所谓了,不管是谁出的主意,都说明此次内外调换以后,张德远夹袋中有了能出、敢出这些主意的人物,而张德远本人敢把这五条当众捅出来,也确实称得上是为了官家与大局一往无前了……从今往后,无论是谁都不能再只将他视为官家用来钳制赵相公的手段,而是真真切切的西府相公。”

李光沉默了一阵子,方才重重颔首。

“是不是在想如何与东南李公相做交代?”陈公辅瞅着老友面色,忽然再问。

“是。”李光再三叹气。“难呀……不说别的,安后、正名这两件事,要如何与李公相解释,我当日明明在御前,却居然一言不发任由此二事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