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若英雄心寒……(第2/3页)

连历史都要扭曲,只会信口雌黄的家伙,学问越深,危害只会越大。

云扬这一次杀得毫不手软,此后,若是还有类似的际遇,只会下手更狠更毒!

当然了,这种事云尊大人肯定是不可能亲自出面的,借用别人的手,送了别人一场大功劳、正是借用的酬劳,暂时取代的酬谢!

那位很有运气的王子奇偏将,一头雾水的领了个大功,挨了一顿暴打,还背了个大黑锅。其实说黑锅倒也未必,因为,就算云扬不这么做,他还是要出任务,最终也差不多的说……

就在当天,文官方面尚未来得及组织反扑、直斥军方横行不法,若不严加惩治、国将不国云云,皇帝陛下的圣旨就已经昭告天下。

“……尝闻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今玉唐士子不分黑白,颠倒是非,歪曲史实、罔顾忠义,信口雌黄,抹杀忠良,抬举奸佞……如此做法,与乱臣贼子何异?”

“上官将门,耿耿丹心,玉唐山河皆见证其满门碧血忠魂;其满门皆舍身报国,忠烈捐躯,偌大家族,死伤殆尽;直至残余孀寡稚子、报国之心不息;为国付出全家满门一切的忠良贤臣,竟惨遭污蔑为乱臣,天理公道何在?仁义良心何存?前后一百五十年岁月,忠臣尸骨未寒、英灵未远,却承这般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之污蔑,九泉之下,何能瞑目也!?”

“……一干儒生饱读诗书,理应明晓是非,为国分忧,为忠良扬名;却为莫名之私,为此大逆不道之举,挑动民怨,寒忠良之魄,伤烈士之心……皇天后土,不能忍也;此罪责,不杀之不足以平民愤,不诛之不足以安忠魂……”

“……即日起,凡有再持此言论者,九族尽诛!玉唐儒门,该当引以为戒!碧血忠魂、青史留名、该当万世流芳,不容乱法者口诛笔伐……”

皇帝陛下此次所下圣旨,严厉得超乎寻常。透着圣旨,都能够可以清晰看到皇帝陛下那铁青的面色,暴怒的神情,以及……那冲天的杀气!

随着圣旨昭告天下,一场风波即时消弭。

而皇帝陛下的下令追究,亦令所有天唐城曾经参与这件事的读书人,集体倒了大霉。

“已然身死者,罪有应得,尤须追究其家族连带罪责;侥幸偷生者,铁卷记录在案,终其一生,不得录用!”

所谓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少人一心苦读,甚至用各种渠道扬名,博取名望,便是为了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入朝为官。

这道追责令一出,等同是直接断去了这些人的仕途前路!

顿时哀声一片、络绎不绝。

皇帝陛下此举的雷厉风行,端的是快刀斩乱麻,直接在杀人之后,立即颁下圣旨。幕后主使者手中的人都被杀光了,就算有心想要闹事,也已经是有力难施,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无可奈何。

根本没可能再有什么反弹、反转局势。

手下可用之人被这帮杀胚一股脑儿杀了九成;剩下的也都是前途尽毁满肚子埋怨,根本无人可用。只是在朝堂上兴风作浪,又有什么用处。

而且皇帝陛下现在正在气头上,一双眼珠子都是绿的,真要是跳出来闹事情,恐怕会被蛮不讲理的一起干掉。

所以文官们尽都是识时务的喊了几句陛下圣明就完事了。

跟追责令一同颁布还有另一道旨意,乃是皇帝陛下对上官将门进行的抚慰;军方两位老元帅亲自出马,锣鼓喧天,送慰问品前往上官老宅,声势浩大、轰动全城。

无数被煽动的民众幡然悔悟,痛哭流涕,自动自觉地前往上官家族门口跪拜道歉,声泪俱下、意态虔诚、满脸满身满心尽是忏悔之意。

上官家族在经过了几天的极度憋屈之后,终于迎来了朗朗青天。

上官家族门前,跪倒了黑压压的一大片。

“我我该死,我扔过臭鸡蛋……”

“都怪那些文人,胡说八道,我也该死,竟然信了……”

“我恨我自己,大字不识一个,却跟着别人起哄,当真该死……”

“祈求将门原谅……”

“请求将门原谅,小人一时糊涂……”

……

然而上官家族族人此次却没有任何人出面接受道歉,更没有半点安抚之意,就只得府中管家出来说了一句:“家里全是女眷幼童,不便出面招呼,还请诸位尽速散去,招呼不周,在此告罪。”

只说了这一句话,其他的什么都没说。

但那话语中的淡漠,与那种心灰意冷的感觉,却是萦绕在每个人心底。

一干群众尽皆茫然无措,感觉似乎有哪里不对,却又说不出来。

只是在上官门前踟蹰不去。

也有人心中愤愤,不就是误会了你们嘛,我们都道歉了,都说对不起了,你们还想怎么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