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第2/2页)

这种景象约莫常常被他拿来警醒团员,但在见识过爬虫药剂的选手面前却最多只能让他们唏嘘几句。詹妮弗意识到前几轮生命环已经把他们惯坏,任何伤口——只要不是忽然暴毙,任何疾病——只要不是无药可医,在生命环面前都是小菜一碟。

她把视线转向远方云中的雪山。

索登示意向导们把一些资料发到选手手上,说道:“后天我们将出发前往珠峰大本营,我希望你们抓紧剩下的时间检查登山用品。去年有个团员直到上山前才通知我们他的连体高山靴密封性不好,女士们,先生们,我想你们都不愿意在山上被冻掉一条腿。”

人群纷纷应是。

“另外,我们的队医李先生希望每个人都能花时间进行一番检测,并为你们解说哪些迹象值得注意。南切巴扎的海拔并不算高,接下来几天小队将行进到珠峰大本营,那里的海拔高达5000多米,会让许多不习惯高海拔的选手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是的,高原反应,别不把它当回事,每年都有登山客因此丧生。”

高原反应这个词组引起了全场的肃然。

简单来说,海拔高的地方通常是低压低氧环境,人如果从正常气压环境忽然进入此类环境或长期处于此类环境之中,很可能产生各种急性或慢性病。急性高原反应对不适应高原环境的人来说很常见,患者通常感觉头晕头痛或喘不过气,有时还会心律失常,更有甚者会引起肺水肿或脑水肿。著名登山向导、奥克兰人加里·鲍尔就是在攀登道拉吉里峰时由于高原脑水肿去世。

疾病对选手来说是不可控的,它不像冻伤那样,在人们看来可以被保暖措施避免,而是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作。一个人可能前几天还好好的,后几天就头晕目眩,脑子因低压在颅内变得不成样子。

如果说刚才大家还沉浸在生命环的余韵里不以为然的话,现在每个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李医生。李锦荣博士是节目组从B城请来的专家,他早年在藏区为藏民义务看诊,受到藏民对母亲山的影响,发表过数篇关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医学类论文。李博士和整个医学团队的常驻存在对所有选手来说都是枚强心剂,特别是选手赵,詹妮弗从未见这名Z国选手那么高兴过。

有了团队,有了劳工,有了向导,有了队医,这次攀登的难度应当会小于在亚马逊雨林里穿梭的难度,实在有必要在第一关积累经验,从而在更难攀爬的雪峰上获得成功。这么想着,詹妮弗翻开资料,分心二用,边听着索登的讲解,边用手指顺着地图滑动。

节目组标出的东南山脊路线是一条非常清晰的线路。选手们从南切巴扎前往天波切寺庙,然后徒步行进至珠峰南坡大本营,紧接着是位于5900米海拔的一号营地,位于6400米海拔的二号营地,位于7500米的三号营地和位于7950米的四号营地,最后冲顶。这段路在前期相对北坡来说较为平坦,在大本营和一号营地间有臭名昭著的昆布冰瀑,过了一号营地有生死线和西库姆冰斗,到三号营地和四号营地有南坳和希拉里台阶......

一关连着一关。

小会结束后詹妮弗和其他两名选手一起回了住所,有些选手选择了去逛街,或者架着直播摄像机组在小镇里走走,攒点人气,但冥冥之中她并不觉得那是个好主意。

从远远望见珠穆朗玛峰开始,一股股冰晶般寒冷的意志就在不间断地侵袭着她。随着海拔渐渐升高,和原始雪山的距离渐渐拉近,这种古老的寒意就越发从沉眠中苏醒。很难说这股力量来自雪山上的生物们还是雪山本身,也很难说是自然之心还是地球意志在和她遥相呼应。假如力量继承有进度条的话,詹妮弗几乎能感觉到进度条在推动。

她有种强烈的预感,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三极,倘若能有机会靠近它的核心,不论是站在山巅还是贴近山体,她都会再次听到大地的心跳。

4月3日,整支庞大的登山团抵达珠峰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