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黄河劫(第3/4页)

“陈惟中……”

钱谦益低声念叨了一句。

当年以柳如是眼界之高,最后还是倾心陈惟中,甘愿给他作妾,甚至不惜搬到松江,在其隔壁住下……

——若非陈惟中为人古板,不愿纳妾,只怕她还是不会接受自己的聘礼吧?

嫉妒吗?

没什么好嫉妒的,自己是东林领袖,向来被复社推崇。东林与复社,恰如自己与陈惟中,自己才是该被嫉妒的那一个。

当时陈惟中见了自己,还不是要执弟子之礼,盛颂自己一句“雄才峻望,薄海具瞻……”

他比自己唯一好的也就是年轻了二十六岁。

也就只年轻了二十六岁而已……

现在自己投靠郑党了,不再是东林领袖了,但陈惟中也要声名尽毁了……

想到这里,钱谦益轻讥道:“兵部侍郎?沈保还给得起吗?”

徐自怡会心笑道:“自是给不了的,此次沈保掘黄河,为他出谋划策者,便有这陈惟中……”

两人说着这些,待到最后,徐自怡告辞时又道:“想必首辅大人马上也要归京了,许要见牧斋公一见……”

……

果然,这天午后,钱谦益得了通传,乘了轿子一路到了玄武湖。

湖上有洲名曰“梁洲”,洲上有亭,名“蒲仙亭”,亭中有位老者正端坐观雨,一个独眼的青年侍立在旁。

这场面看着安静,但不远处却有一名名太平司番子持刀守卫,一片肃杀。

钱谦益走上前,道:“老大人果然回南京了。”

却是独眼的郑昭业先开口道:“伏阙引刀男子事,懒将书尺效江淹……牧斋公又作了好诗啊。”

钱谦益抚须笑着与他寒暄了几句,心知郑昭业无非还是想告诉自己他什么都知道。

——年轻人就是沉不住气。

真正让钱谦益忌惮的还是坐在那的郑元化……

好一会儿,郑元化慢腾腾地喟叹了一句。

“下雨了啊……今年竟是一个暖冬,怪哉。”

“先帝去后,这年景看是要渐渐好了,人都说前些年是君王获咎于天。”

“哪是什么获咎于天?是今上亦诚,感动了苍天,明年是个好年景啊,不容易啊。”

“是。”钱谦益应道。

“请牧斋来,倒也没什么别的事,我们闲聊几句。”郑元化问道:“牧斋认为,当今天下几股势力谁最弱、谁最强?”

“当是献贼最弱,建虏最强。”

“我不这么看……最弱者,齐藩与王笑,据山东贫脊之地,四面受敌,正面迎建虏兵锋,既无正统名义,又无山川险要;但最强者,也是齐藩与王笑,论兵势,力挫八旗大军,论钱粮,吏治清明、百姓安生、税赋充足……假以时日,谁可阻挡?”

“但山东亦是楚朝治下,尚未自成势力。”

“其叛逆之心,路人皆知,勿要再粉饰太平了。”郑元化叹道:“王笑能守住山东,你可知他花了多少军需?为何山东弹丸之地能有充沛财力,江南丰饶之乡、朝廷却国库空虚?

去岁,黄河泛滥徐淮民不聊生;建虏北下、献贼西略、东南沿海亦不安生;各路军镇割据自雄,抗敌无能,掳民财却都是一把好手……朝廷要治理黄河、要抗击外虏、要平定贼寇、要整顿军阀,这治河款、军饷却是一点都拿不出来。”

钱谦益默然良久,叹道:“这些年天灾人患,朝廷自然没银子了。”

“不是没钱了,而是银子都在你我这些人手里,你我这些缙绅之家。”

郑元化似因下雨天而感到风湿痛,抚着膝盖,长叹道:“那痴儿开收商税,朝廷却不收;他不给有功名者减地税,朝廷却还在优待这些人……天下缙绅占着最多的田地、商铺,不交地税、不交商税,就连粮税也不愿交呐……”

他说话也是够慢,这段话又长,钱谦益却还是默默听着……

“每年到了交粮的时候,大家立个字据,明年再补缴,到了明年,又拖一年。朝廷能怎么办?都是像你我这般,家中有人在朝为官,我们这些人结党成群,早有默契,把这些欠税隐匿下来。等到新皇登基、陛下大婚了,大赦天下了,这些拖欠的税款就一笔勾消了。”

“赚来了银子,置田置铺、供家中子弟读书做官,继续赚更多的银子,朝廷越来越穷,拼命给百姓加饷……玩了这百几十年,现在把社稷毁了,灭顶之灾即在眼前。大家银子没花完,干脆纸醉金迷,尽情享乐。”

郑元化说到这里,看向钱谦益,道:“你赎买名姬,建绛云楼、建红豆馆,端的是壮观华丽。但朝廷拿不出钱来治黄河、整顿军务了。”

钱谦益闻言,脸有惭愧,心中却是不悦。

自己这才花了多少银子,比起别家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