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021章 物色人才(第2/3页)

虽然现在电影还没有开机,又不是大投资的巨片,现在谈后期营销还有点过早,但就像在执行任务时候,会先考虑到退路一样,他必须先做出这样的准备。而且正因为不是大片,院线没有足够信心支持,更加需要尽早营销。

现在这个时候,去挖一个成熟的电影营销人才,是不现实的做法。这方面优秀的人才。肯定是不缺的,但往往是隶属于大公司,即便不是在大公司,也一定是其他公司重要人物。不是那么容易能挖到的,次一等的人,挖过来,也未必管用。而且这个圈子就那么大,很多人的关系都是错综复杂的,在没有摸清楚环境下,就随便挖人,很可能被玩一把。

带着这样的考虑。李岩想要栽培一个属于自己公司的专业营销人员!

中国电影市场是张艺谋捣鼓出《英雄》之后,才开始真正的商业化。所以电影从业人员,其实是奇缺的!当然,演员是最不缺的,因为北影、中戏、上戏、还有解放军方面的总政歌舞团、北京人艺等等,都是有历史的名门大派,而普通的艺术院校,更是数不胜数。还有从临时演员起家的、“海选”开始的……这一块是最不缺人的。

但像在CG、3D等科技派、市场营销、宣传策划、美术指导、动作导演、电影配乐、甚至包括编剧等,就没有这样的培训机制。以前市道不好,谁去专攻这个啊?出来也没工作啊。等市道好了,又不是一天两天能搞上去的。

所以,美术指导、动作导演之类的,说得出名字的都是香港的;大片的特技,都是给国外的团队做,《集结号》在韩国、《黄金甲》在澳大利亚,这方面,即便香港也就先涛数码一家比较有知名度;大片的电影配乐,像《赤壁》、《叶问》都是日本人;而编剧,要么是改编,要么是作家,即便这样,最常见的批评,也就是故事烂。

其他稀缺、又无法靠引进外援解决的从业人员,要么是摸索着来,要么是电视剧方面过渡来的,而事实上,大陆电视剧行业,真正进入市场化,也没比电影早几年。

……

出于要培养属于天堂电影的市场营销人才,李岩决定招聘一个合适的人,从现在开始恶补进修,到《春光乍泄》开始发行推广的时候,派上用场,经过几部电影的实战磨炼,成为真正的人才!

他身为总经理,是有权利要求招聘的。而他们虽然在总部大楼办公,却是独立子公司。甚至可以不经过人力资源部,由他们直接招聘。

但李岩并不想通过发布招聘广告,然后再慢慢筛选。他的心目中,已经有一个不错的备选之人!

不过,他看中的那个人,应该说几乎是毫无资历的,对电影市场方面,也可能是一片空白。要是真正说出来让大家评估,肯定通不过,所以,李岩决定相信自己的眼光,就这么独断专行的聘用栽培她。

为此,在十点多的时候,他开车离开了公司,赶往东部海边。

没错,他的目光是那个礼品店的售货员MM!

当时他心血来潮,想要给乔幻璇买一份礼物,一时间不知道买什么,就说了音乐会。那个售货员并没有热情的介绍各种音乐盒的特色,却说了一番管理礼品和心意的话,也指出了音乐会适合送什么样的人,不是什么人都合适。没有大力推介,却坚定了客人购买的信心,那才是最好的推销。

之后又分析说出他是送给女孩子、是住在酒店的客人,又轻松的让他买了一束花。既替客户考虑到了,也让自己多卖了一样礼物。

严格算起来,那个售货员MM,并不是口若悬河、天花乱坠的那种华丽口才,她做的那些,很多有经验的售货员都能做到。但,却很少人愿意这样做!

比如说,被动一点的售货员,你要买音乐盒,就带着你买、介绍给你;即便也能像她一样通过一番话坚定客户购买欲望,成功交易,也就到此结束;更进一步的人,或许会询问一下,还要不要其他礼物,不如说,要不要买一束花,可这样无法让人有购买欲望。那人则不同,她在推销花的同时,也为顾客考虑了——音乐盒或许合适,但女孩都喜欢鲜花,多一个机会更大的选择的礼物。在李岩对红玫瑰犹豫的时候,她也主动提出了其他的花束。

就是说,她在工作的过程中,比别人多用了一分心,分析顾客状况、替顾客考虑最合适的选择,从而达到双赢,而不是只为了自己的销售额。而且说话的方式,始终让顾客很舒服,不会有压力。不如说李岩不会因为买比较土的礼物、花而尴尬,让顾客觉得自然。

能把几十块、几百块生意非常用心做的人,有机会做几十万、几百万生意的时候,一定会更加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