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讲故事(第2/3页)

杨锐面对美国的大众媒体,并不去谈真正的PCR所遇到的困难与复杂,纠结与风险,就顺着美国人的爱好,先开玩笑似的道:“你询问的那些专家,当他们说PCR的设计非常巧妙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说,我怎么没想到!”

凯蒂一愣,哈的笑了起来,并且将这句话写在了本子上。尽管有录音机,她还是要将之标注出来。

杨锐微微的笑着,说:“PCR的原理并不难,但要将它做出来,是需要一点‘顿悟’的。”

凯蒂很快就理解了顿悟的概念,好莱坞明星信佛的不少,记者做不到博学,少说也是多闻的。

杨锐由此讲起了故事,道:

“最早有PCR的点子,应该是83年,那个时候,我正在给捷利康做辅酶Q10的设计,也因此得到了一间小小的实验室。实验室在我的学校里,叫做西堡镇中学。西堡镇属于河东省,周围有很多的大山,我的学校也不例外,它坐落在半山腰,每次去学校,都要爬一个大坡,爬的累死。”

“不过,爬上了坡,风景也非常好。我的家乡有很多的梯田,还有很多弯弯曲曲的路,路很窄,但很长,弯度很大,就像是DNA一样。”

“当时,正是我对基因最感兴趣的时期,有关于DNA的各种信息,就在我的脑海中跳动。我就想,DNA就和这些弯弯曲曲的山路一样,而山路,一座座山的山路,其实自有相似的地方。”

杨锐稍微停顿了一下,让女记者消化片刻,继续道:“每座山的山路,都有它的特色,但是,每座山的山路,其实都有一些地方,是相同的,比如一个拐弯,一段直路,基本相似,如果一座山的山路上半截,与另一座的山路上半截,在这段相同的地方互换,你并不会觉得突兀。”

女记者这下子听懂了,惊喜的道:“就和PCR的原理相似。”

“没错,PCR是用内切酶,取下一段DNA,然后借引物来复制,就像是弯弯曲曲的山路一样。”杨锐很满意自己的故事效果。

做科学家也是不容易的,越牛的科学家,越需要大众式的故事来理解,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

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牛顿,瞬间会与苹果联系在一起,但除了大学高数课讲牛顿-莱布尼茨方程,有几个人会记起莱布尼茨?

爱因斯坦有一头乱蓬蓬的毛发,几乎成为疯狂科学家的代名词。“疯狂科学家”并不是坏事,在投资人眼里,疯狂科学家也许就是成功的代名词。

中国建国初期最著名的科学家当属“三钱”,分别是导弹之父钱学森,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力学之父钱伟长。而在三钱中,钱学森的名气最大,要说导弹比原子弹重要,或者比力学重要,肯定是不对的,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钱学森顶五个师”的故事更有用。相比之下,钱三强和钱伟长的名字,远远够不上令人耳熟能详的水平。而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不是周总理叫出了“三钱”这个名号,像是力学之父钱伟长,估计要更加的默默无闻了,在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低于高小的年代,有几个人知道力学是什么意思。

科学家们的故事,有的来源于自身,有的来源于媒体加工。

杨锐不在乎名气,但他现在确实需要大众媒体来佐证自己的成果。

83年想到PCR的成果,对杨锐是很有利的,虽然这不能算是证据,但亦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若是如前世那样,不幸打起了官司,杨锐希望陪审团的成员听过自己的故事。

凯蒂比杨锐更喜欢故事,立即按照杨锐的思路,追问道:“也就是说,你在高中时,就有了PCR的念头?”

“对的。”

“你当时就开始做实验了吗?”凯蒂并没有对杨锐的说法表示怀疑,因为杨锐提早做了铺垫,他与捷利康的合作,最重要的是,他从捷利康手里赚到的钱,很好的说明了自己的价值。

既然在高中时期,杨锐就能从跨国公司手里赚到钱,那没有理由他不能想到一个绝妙的点子。

杨锐依靠着充足的准备,让采访按照自己的方向进行,且道:“说起这个念头,是很有趣,但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想法的价值。”

“哦?为什么?”

杨锐摇头,笑道:“我当时想,一定有人想到了类似的点子,说不定比我的点子还好,然后肯定做出了成果,我只是没查到而已。你知道,那时候我在中学,没有太多的条件去检索资料,另外,我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辅酶Q10等方面,高考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听起来很忙碌。”

“的确如此。我是进入大学以后,才重新拾起了做PCR的想法,当然,那个时候,我的思路就比较完善了,尤其是在做了钾离子通道的研究以后,我对PCR的认识更深刻,也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这才加紧做了起来,算一下时间,PCR的主题部分,也就做了两个月的时间,其中有一半时间是在熟悉实验流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