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划时代的电影(第3/4页)

李谦在人物方面做了大量的细节,说是细致入微丝毫不过分,当然是主要讲人,以人推动故事,而不是以故事为主。

这一系列的设定,都是在短时间内李谦独自完成的,也让众人叹为观止。

徐征道,“李导,这个细致程度简直比90%以上的文艺电影还要细,国内还没见过有哪部商业电影能做到这个份上,连《色戒》都要差点。”

李谦笑笑,“电影和电影不同,咱们这部电影里重要人物要多点,要以更加细致一点,要是只有一两个主要人物,当然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不过,我的形象竟然是只断了獠牙的野猪,这辈子是跟猪是分不开了,李导的脑洞也太大了。”徐征又吐槽道。

“很符合这个形象啊,程勇本来就充满攻击性,打前妻,打律师,易燥、易怒,动不动就动手,但是实际情况很糟糕,不足以支撑他的性格,就像是断了獠牙的野猪。”

“不过老大,你这主要人物有点多,又以人物为主,不怕剧情散乱甚至割裂吗?”郭凡又提出了疑问。

学无止境,郭凡临时丢下《李献计历险记》的筹备跑来开会,就是来学习来的,每部电影学些有用的东西,早晚把李谦榨干。

“你没看分镜?”李谦反问。

“看了啊?”

“那还问这种问题,其他角色几乎没有多少单独出场的镜头,绝大多数戏份都是作为群体出现的,也就不存在割裂感了。”

电影群戏不好拍,尤其以人为主,每个人都要照顾到,很容易剧情就崩了。

不过,角色都共同出现,就能避免这个问题,但是难点在于这么多主要角色同时出场,同一个镜头里要把每个人的性格给表达出来,这是难题。

所以,要给每个人物设定要特别鲜活的特征,全方位的,那种一看就知道大概是个什么人。

不会去挨个花镜头介绍人物,人物形象+剧情,足够让观众脑补出来了各自的家庭关系、背景。

电影留白也是非常重要的,你得让观众有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代入进入。

就跟写本书一样,描绘一个女主角的外表,不能把五官都仔仔细细地写出来,那样虽然写的很清楚,但是观众绝对不会有感觉的。

“哦,原来是这样!”

郭凡恍然,不是自己写的剧本,作为旁观者,有些一讲就通的东西,很容易被忽略。

“那老大你是打算加入一些喜剧元素吧,怎么让和这个严肃的现实题材不冲突呢?”

郭凡像个好奇宝宝一样问东问西,喜剧这方面,马小刚无疑是高手,但就算是他,在《集结号》、《唐汕大地震》这种严肃题材上,都没敢加入喜剧元素,那是几乎没有。

两个相冲突的元素,贸然放在一起,太容易崩了。

“你哪来这么多问题,学费给了吗?”

“老大你快说说,我发现喜剧是最容易引起人共鸣的元素之一,打算也给我的电影里加一点进去。”

李谦无奈了,也简单讲了一句,“我这部电影里的喜剧元素,主要是那种略有低俗的市井元素来表现人物的环境和人物信息,这方面有趣且幽默,也并不仅仅为了制造笑料而幽默,其实也是对社会底层,尤其是白血病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个题材这样用是很搭配的,也能让比较沉重的电影始终保持着乐观。”

看着郭凡还想问什么,李谦连忙制止了他,“别说话了,好好听着,这是我们讨论电影,不是给你解疑的,电影上映之后看看各种影评你就知道了,那些影评人绝对挖的特别深,全方位无死角的那种。”

郭凡识相地闭嘴了,总算可以回到正题。

“老张,摄影和灯光这方面是重点,运动、肩抗、跟随镜头会比较多,还有新现实主义特征的镜头靠近演员。

色彩方面和大部分现实主义电影差不多,自然光为主,能少打灯就少打灯,色彩要有年代感,主要按黄—橙—蓝—白四幕来,另外印度和国内镜头也要有明显的区分。

印度的镜头要多彩有活力,因为那里代表着程勇和无数白血病人的希望,国内就要相对平实很多。

国内用阿莱摄影机,色彩比较平实,接近人眼的效果,镜头用库克,有点微暖比较温润,印度就用小红,色彩相对饱和一点,配UP镜头,比较扎实清新。”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东西基本上不用讨论,李谦安排下去就行了。

“我明白。”张忠华点点头,随即又有些感慨大片,“小红啊,07年咱们拍《狙击电话亭》用的就是这个机子的第一代。”

一说起以前,郭凡也有些唏嘘,“当时谁都没想到,咱们从一个小网络电影的剧组,能走到这个地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