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属于华国特色的科幻片(第2/3页)

苏仑大一就为了在剧组跑腿,从重点大学退学,北漂几年重新考了中戏,拍完《超时空同居》和《暖暖内含光》之后一直在给自己放假,拒绝了无数爱情片的邀约。

吴经《战狼》的续集要拍中国的超级英雄,比第一部更牛逼的主角,就是看不惯网上有些人。

文幕野也闲着了,没有好的本子,其他电影公司开再高的片酬都请不动他。

宁昊家里挺有钱的,他爸原来是工人,放弃了编制和铁饭碗下海经商,家产颇丰,有钱又喜欢玩,当年整个太源的酒吧、旱冰场老板都认识他。

20岁那年他爸给了他四十万,想让他在太源开店做生意,可是宁昊只拿着两千块来了京城,追求梦想。

一开始想当画家的,他之前学了十年画画,可是美院考试的时候,体检出色弱。

失魂落魄之下陪朋友考北师大,结果自己考上了,然后以拍MTV为生,只是为了赚钱,并不是理想。

不过当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拿了奖之后,他开始觉得自己可以当导演,这就成为了新的理想。

当不好导演,就要回去继承他爹的家产了。

一开始是一个文艺片导演,他之所以抛弃文艺片,是因为他在拿着这些文艺作品游走于世界各大影展时,他对台下坐着的十几个金发碧眼的老外产生了怀疑。

他们这些人是否真能看懂华国的文艺片,是否真能理解导演要表达的东西,自己拍摄电影给这些人看,是否是有价值的,所以选择了拍大多数观众能够看的到的商业片。

徐征也是有理想的,有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个文艺青年,有时候又怀疑自己是为了随大流装出来的文青,但是有时候又怀疑自己怀疑错了,其实自己就是文艺青年。

《泰囧》的续集剧本就一股子文青味,连主角年轻时候都是个文艺青年,这也可以说是他的理想,拍想拍的东西,最初目的不单单是为了钱。

都是有理想的导演,虽然不都是那么高大上,没有什么为行业奉献、抛头颅洒热血,也想赚钱,但是最起码是真心做电影,当做一份事业,而不是捞钱的工具。

最起码现在是这样!

认真做电影的导演,他们就不愿意看到行业慢慢变成李谦口中那样,卖座的电影不断地突破下限,毕竟是两个方向。

不过,越来越多人来“捡钱”,他们也是无奈。

“可是,真能怎么办呢,又不能拦着那些来圈钱的人。”宁昊说道。

“老大你去年《小时代》上映的时候也公开说过,不管什么电影,都要做好质量,可是也没人听啊,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齐玉昆感慨道。

“可不是嘛,只想赚钱的人哪里管那么多。”徐征接话道,“只要尝到了甜头,资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之前的《爸爸去哪了》电影票房大卖,江浙卫视不光出续集,又准备推出《跑男》大电影,一点底线都没有。”

文幕野推了下眼镜,认真地说道,“不是电影行业的,当然不会有底线了,这些资本才不管行业的死活。”

说完看向李谦,“老大,你有什么想法?”

其他人也看向李谦。

李谦却摇摇头,“没有任何办法,行业现在太大了,娱乐性越来越强烈,我们不可能控制它的走向。

不过,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有站着赚钱的本事,就不要弯下腰、不要脸地跪在地上。

拍些好电影,让观众还有好电影可看,不至于慢慢地被这下烂片拉低了审美下限,只要有好电影的对比,观众最起码能够分辨出好坏。”

宁昊叹了口气,“我都有点同意马小刚说的那句话了,国内烂片越来越多,是观众欣赏水平变低导致的。”

“这么一说,还真有点道理。”

“也不能这么说,观众也是受害者。”李谦摇摇头,并不赞同这种甩锅给观众的说法。

“归根结底还是烂片多了,看多了烂片,接受度就慢慢下降,欣赏水平被烂片给拉低了,所以我们就应该多拍些好电影,看多了好片子,口味自然就叼了,看不下去烂片。”

“这哪里那么简单啊,咱们也拍不了几部电影。”徐征倒是呈悲观态度,就这么几个人,两三年都不一定拍一部电影,根本影响不了整个市场。

李谦笑道,“有底线的导演还是不少的,别那么悲观,做好自己,坚持本心就行了,要不来听听老郭的科幻大片,他为了这部片子可是去米粒坚呆了两年多了。”

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偶尔感慨一番就行了,说多了也没意思。

他们也就是个导演,顶多就是郭凡这样,还有些中二地一门心思振兴国产科幻电影。

结束这个有些沉重的话题,饶有兴趣地说起郭凡的大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