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国产科幻新纪元(第2/3页)

单日破五亿!

在此之前,只有《捉妖记2》在春节档大年初一,拿过比这高的票房。

星期天,本身票房已经到了极限了之前首日也有六亿的《复仇者联盟4》那是一个系列积累的观众,再加上最后一部,还有动辄上百甚至上千的天价票。

票房稍稍下滑了两千万,第四天拿到了4.8亿。

首周末四天,总票房17.8亿。

一个足够的吓人的数字,即便《流浪地球》的制作成本也足足有五个亿。

票房大爆,口碑也爆了,而且还是国产科幻,就意义上来说,绝对不比掀起影视行业爱国热潮的《战狼2》,以及振兴国漫的《哪吒》。

各大党媒、官媒,也不吝版面,疯狂地报道者《流浪地球》。

不是网络新闻,珍贵无比的纸质新闻版面,也给《流浪地球》留出了足够的版面。

“《流浪地球》中体现的华国式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电影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将华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人民日报》”

这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官媒,从国产电影对几乎被好莱坞代表了的科幻类型电影做出突破来分析电影本身。

确实,郭凡从筹备的时候,就准备做一部充满华国特色的科幻片。从内核、剧情上,都是如此,连最表面的特效,也都是走苏联工业美学风格,而不是好莱坞美学。

“《流浪地球》剧情中的种种反套路设置,是对于末世危机面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为科学合理的设想,并做出了华国特色,山挡路了移走,海成灾了填掉,天破了补起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这些融于华国人血脉中与天地抗争的豪情,与面对末世争生机、寻希望的电影主题异常合拍,影片凸显不惧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的饱和式救援。

首先在于它掐中了观众痛点,成为国产科幻电影攀登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满足了国内观众对国产科幻大片多年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影片具有华国特色,是富有华国气质的独特创新。”

——《光明日报》

……把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典故都拿出来了,也是很有特色、很官方的一篇文章。

反正官媒基本上都是从这些方面去评价电影的。

像电影频道旗下的电影网,这种针对性的电影网站,就从国产科幻的发展历史来谈起。

“在小说《三体》中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在华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或因民国科技水平所限和战乱动荡,国人于电影中对外部宇宙的想象始终是欠缺的。

1963年由魔都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的31分钟短片《小太阳》问世,电影以原子核爆为理论依据,制造人工太阳以改变全球冬冷夏暖的气候状况。

《小太阳》展现了华国电影人丰富且严谨的想象力,尤其对外太空场景的构建更在国产电影只能够前所未见,不仅填补了国产科幻片近60年的真空,且以对真理和科学严谨的态度重新定义了华语科幻。

无奈因政治事件波及,关于科幻与电影的结合则在六七十年代偃旗息鼓、停滞不前……”

七十、八十、九十,一个个十年赘述过去。

“21世纪以来,尤其是‘国产商业大片’时代开启后,‘科幻片’仿佛是一个电影创作者们讳莫如深的禁区,偶尔有人进入往往只会落得一个暴死的结局。

这一切,会在《流浪地球》之后改写,它并不是一个功成名就的里程碑,而是一声高歌猛进的冲锋号,这才是我眼中所谓的‘国产科幻电影元年’的真正意义。

或许在诸多硬伤面前,《流畅地球》并无法称得上一部顶级佳作,但《流浪地球》给国产电影历程所树立的标杆意义更大于电影本身,半个月之后另一部科幻大作《魔都堡垒》亦要正式上映,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国产科幻片的春天指日可待!”

……

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就不单单是一部电影了。

《流浪地球》受到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电影行业,之前能有同样待遇的商业大片,只有《战狼2》、《我不是药神》,还有回顾了过去几个十年的《返老还童》。

不过,对电影行业来说,最大的影响还是这个票房和口碑。

俨然又是一部要冲击五十亿级别的电影了,这次和《哪吒》不一样,这次只能羡慕嫉妒恨了。

《哪吒》之后,整个行业都行动起来,想要跟风赚一笔,半年来光电立项的动画电影一部接一部,不管什么猫啊狗的,都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