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峰回路转,皇上圣明(第2/3页)

心中虽然这么想着,可表面上,李若琏却不动声色,只是走向中军帐。不过在路过李国奇身边时,吩咐他也跟着进去。

李国奇心中是知道自己要糟,虽然不至于因此获罪,但降职处罚之类,怕是少不了的了。

进了中军帐之后,他诧异地发现,总督大人竟然写下了长长地一份东西,然后盖上了总督大印。还有他的随从,文武侍从,也都纷纷过去签字画押。趁着李若琏不注意,他便低声问站他身边的一名总督护卫道:“那是什么?”

“总督大人在瑞王府的遭遇。”那名护卫不敢多说,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

李国奇见此,不由得好奇,一时之间都忘记了自己要面临的处罚,心中想着,总督大人到底在瑞王府遭遇了什么?

他这边想着,李若琏那边却仔细地检查了一遍那份东西之后,小心地收了起来。

而后,就在中军帐内所有人的注目之下,忽然脸色严肃地说道:“如今已经查有实据,瑞王勾结流贼,有谋逆之举。我奉皇上旨意,缉拿瑞王进京问罪。其家财一律拨于当地,用于秦地补发军中所欠钱粮。”

这中军帐内的其他人,原本还在想着,锦衣卫指挥使该是要替皇帝宣布什么处罚抢田租的事情了吧?

可当李若琏一说完,他们谁也没想到,李若琏竟然是说瑞王勾结流贼谋逆,要抄家补发军中所欠粮饷。

顿时,他们一个个都以为自己听错了,不由得互相看看,想要知道别人听到了什么。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郑崇俭,他同样万万没想到,李若琏竟然说瑞王谋逆,在呆了呆后回过神来,就诧异地问道:“瑞王勾结……流贼?有谋逆?”

听到他这话,其他人顿时就明白了,自己应该是没有听错。可这么一来,他们就更是奇怪了,这事情怎么会突变成这样?不应该啊!

虽然他们和瑞王不对付,可想着瑞王这样的人,似乎不可能和流贼勾结吧?

心中这么想着,他们就都盯着锦衣卫指挥使,想要听他怎么回总督大人的问话。

只听李若琏冷声说道:“瑞王占了汉中城的三分之一大,可他却抗旨不遵,此乃罪一;且瑞王非但不肯换大明皇家银行的银票和粮票,反而殴打钦差,罪同谋逆,此罪二;如今多事之秋,之前朝廷困难发不出粮饷,以致军卒挨饿,瑞王身为太祖子孙,享大明之荣华富贵,不但抗旨,而且还想追究饿极了的军卒,这要不是和流贼有勾结,能做出这等事情,这不是把我大明边军推进贼窝么!”

说到这里,他提高了声音,厉声喝道:“得总督大人揭发,种种迹象可知,瑞王有谋反之意,我奉陛下旨意,要搜瑞王府,还请总督大人继续鼎力相助。外面五百军士,就先暂时借给我一用如何?”

郑崇俭一听,有点哑了:得自己揭发?这……这是把自己强行拖下水了啊?

这么想着,他不由得又瞧了下自己写得那份东西。然后再想想刚才李若琏所说得那些罪状,心中再仔细想想,不由得又平静了一点。

就犹如官字两张嘴,事情怎么样,还不是官老爷说了算。而大到朝廷层面上,那也可以换成是皇帝说了算。

瑞王所做得事情,如果从严来算的话,扣他一个意图谋逆的罪名,也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是皇帝不计较的话,这个事情,最多是训斥一番。甚至要是皇帝和瑞王的关系够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偏袒他,说这都是李国奇的兵引起的,怪罪李国奇,怪罪他这个总督没有约束好手下。

郑崇俭好歹是进士出身,又在官场多年,身处秦地,这次事情的当事人之一。他前后左右一联系,基本上他就明白了整个事情的大概脉络。无非是瑞王的所作所为,不利于大明江山社稷,而皇帝显然在推行大明皇家银行的银票和粮票换取藩王钱粮来救急。瑞王这种自私行事,就撞到了皇帝的刀口上了。

杀鸡骇猴!郑崇俭敢保证,搜查瑞王府之后,肯定能发现瑞王勾结流贼的罪证。这一点,他相信对锦衣卫来说,没有什么难度!

回想起自己刚刚在瑞王府的遭遇,想起如今秦地的糜烂局势,郑崇俭不由得心中大声叫好:皇上圣明!

此时此刻,他忽然对于平定贼乱,有了非常大的信心。这个信心,一半来自对于皇帝的重新认识,另外一半来自于藩王府的多年积累。

中军帐内其他人,就没有郑崇俭这么想得深了。他们对于瑞王,本身就是很厌恶,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的都有。在听到锦衣卫指挥使的话后,还管其中是不是会有其他隐情,想着瑞王要倒霉了,都是高兴地不得了。因此,他们一个个都看向总督大人,就等着他一句话,甚至都不用总督大人同意,他们跃跃欲试,群起响应的姿态,就表露无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