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并没有推波助澜(第3/3页)

到了后来,从御马监辖下三大营的大明将士口中,又传出了一些消息。主要是塔山之战的细节,以及皇帝在军议中,确实提出了要策应朝鲜战事。

这个事情,可不是一个,两个大明将士这么说的,而是所有大明将士都这么说。特别是那些总兵,监军等人,参与了军议,全盘知道崇祯皇帝的作战计划和救援意图,从这方面又可以佐证,崇祯皇帝之前在京师城外所说得话,并没有夸张和说谎。于是,心中有所怀疑的人就更是少了一些。

京师乃是大都市,人来人往。有人来京师,就听到了崇祯皇帝的事迹;有人离开京师,就把崇祯皇帝的英明神武,也带到了大明的其他地方。甚至一些酒楼茶坊,为了吸引顾客,都开始了崇祯皇帝的评书。当然了,这个评书,自然是讲好的了,比诸葛亮还诸葛亮的那种,文学方面,也开始慢慢地神化崇祯皇帝了。

等到卢象升有关朝鲜战况总结的奏章送到京师时,这个事情的高潮才到了顶峰。有这么权威的消息作为佐证,就算之前还有人有所怀疑的,也再没有怀疑。

如此一来,崇祯皇帝当初对太子所说得那些话,也不再是夸张的话,而是真得印证了皇上就是这么想的,他就有这个能耐!

“等待他日,朕光复整个辽东。那个时候再祭拜太庙,夸耀军功也不迟!”

“一个建虏亲王算得了什么,他日朕把建虏伪皇抓了,再来献祭太庙也不迟!”

“……”

崇祯皇帝的威望,可以说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除了太祖成祖之外,其他大明历代皇帝,就完全无法和崇祯皇帝比了。

由此带给崇祯皇帝的好处,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整个事情,崇祯皇帝并没有推波助澜,不断地胜利,自然会凝聚人心。此时的他,心思早就不在这次的辽东之行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