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内讧(第2/3页)

这一点,崇祯皇帝介绍了西北那边的先行情况,告诉他们,自从实施了这个之后,西北那边就再没有受到蒙古鞑子的骚扰了。如今关宁军这边,也要如此来做,至少在彻底消灭建虏之前,也是要实施这个制度,才能把关宁的战力发挥到最高。

对此,洪承畴作为文人来说,有点抵触,因为皇帝连读书人也算在内了,虽然关宁一线就没多少读书人,可这种趋势很不好,回头是不是其他地方也要实施,他觉得有很大的可能性。

不过洪承畴作为蓟辽总督来说,却又是欢迎这个举措的。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他的手下,全民皆兵,那么关宁的战力就会大大加强,以后对虏战事什么的,他也就不会再成为看客了。

另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崇祯皇帝连战连捷,此时的威望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洪承畴内心稍微犹豫了一会之后,就压根没有反对。

于是,全民兵役制也在关宁一线开始实施。

忙完了这些,崇祯皇帝准备班师回京之前,原本被掠来辽东的百姓,他们的意愿也统计出来,递到了御前。

两万多百姓中,选择留在辽东的,竟然达到了一万余人。原因在这份统计中也有注明,他们大多数人都是被建虏掠来之时,整个家乡,甚至连同周边的庄堡都没了。而他们的七姑八大姨什么的,往往都是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因此,可以说,他们在关内就没什么亲人了。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关内也没什么粮田,都是佃户来的。对于土地的渴望,只要是大明百姓,那自然是不用说的。因此,留在关外,能得双倍的粮田和钱财的奖励,对他们来说,是有足够的诱惑。

对此,统计的官吏有问过,说辽东贫瘠,就算是双倍的粮田,也抵不过关内吧,为何想不开,还是要留在关外?

对此,那些百姓却并不认同,经历过辽河平原的开荒种田之后,他们已经认识到,之所以说辽东贫瘠,那只是建虏不会伺候而已。他们相信,只要他们辛勤劳作,辽东这边的粮食收获,绝对不会少。

这一点,崇祯皇帝算是最清楚了。在后世,东北就是大粮仓。几个平原上所产出的粮食,乃是全国最多的。在这个时代,虽然因为气候、种子、农耕技术等等原因,达不到后世产量那么多。可不管怎么样,在这个时代横向比较,只要用心下去,相信收获也是不会少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辽东其实是块宝地,有耕田,有矿山,有油田,就只缺认识这些的人,缺辛勤的百姓来当他们的主人了。

想明白了这点,崇祯皇帝便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而后,就带着依旧要回关内的其他百姓,一起班师回京。

在启程的时候,他就把统计出来的这些百姓情况,先一步快马送入关内,让地方官去寻找他们的亲人,告诉他们这个喜讯,让他们到京师迎接解救回来的亲人。

……

建虏这边,却是完全和大明是相反的局面。大败引发的,是一场局势紧张的内讧。

豪格第一时间逃跑,他连海州都没有停留,直奔盛京而去。

后面赶来的岳托闻报,也就有样学样,过海州而不入,同样直奔盛京。

再后面的多尔衮一听,就大概猜出了豪格的目的,一边急忙让多铎赶去盛京,一边烧了知道守不住的海州,安排兵力驻守鞍山驿堡。这里一旦丢失的话,明军就能长驱直入,威胁辽阳和盛京了。

为此,多尔衮还交代留守的大将英俄尔岱,明军火器厉害,但壕沟能有效降低威力。务必做好防御措施,另外,还让他组织人力,把通往辽阳的官道全都破坏掉。

这样一来,万一明军攻破鞍山驿堡的话,也没法迅速进逼辽阳,能给盛京多一些准备时间。

一直忙完了这些,多尔衮才领军急急赶回盛京去。

在路上的时候,他就已经收到了不少消息。知道孔有德确实早就投靠了明国,接应吴三桂的三千来骑,不但救走了那两万多汉奴,而且还把带不走的粮食全都烧了。

就这点兵力,威胁盛京,把方圆百里的庄子都给烧了,满洲族人,不管是什么人,全押在盛京城下杀了。先父的骨灰不但撒了,还践踏。最后,在援军赶来之前,就溜走了。

豪格第一个赶到盛京,就派兵包围了皇宫。虽然被鳌拜拦住,但他却劝说鳌拜,他也是先皇之子,又不是要夺他弟弟的皇位,只是要求太后罢免多尔衮的摄政王之位。理由很简单,大清在多尔衮的统领之下,都快要完蛋了。

鳌拜意动,同意了他的这个说法,大清八旗中,实力最强的两黄旗开始合作,但是,布木布泰那边还没有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