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吾乡(大结局)(第3/5页)

王斗在报纸上宣传,认为流贼之乱,亦有土地不足之故,所以要开拓疆土。为此他以身作则,亲领大东国国主之位,就是为了来日向蛮荒拓土。而且为调动国民积极性,更会设都护府等,立封地领主制,鼓励国民向外开拓。

王斗言,不单是他,日后他的部下大多会分封海外,建立大量的公国,侯国,伯爵领地,围拱大明,提供财源,转移多余人口,使大明永为天朝中心。

崇祯皇帝有些恍然,怪不得王斗被封为东王后,后面又跟着一个大东国国主,当时他观之极为奇怪,现在看来,这是王斗与新皇帝私下商议的结果。

他看着报纸怔怔出神:“王斗未来真要去海外?”

崇祯皇帝不理解王斗为什么那么对蛮荒之地感兴趣,而不屑于中原的花花世界,似乎群臣也颇有议论,认为东王封地远在蛮荒,此举有亏功臣,特别亏待王斗这样的功臣。

不过似乎王斗决心已定,大都督府更传出消息,说拓土制下,神州之地不再封土,拓土分封,只在神州之外。

作为制度的推出者,他王斗更必须以身作则。

崇祯沉思良久,总猜不透王斗的想法,他摇摇头,又看报纸下面的内容。

王斗等入京后,第一件事就是打通漕运,责令巡抚淮扬,总督漕运路振飞将停滞淮安的四百万石漕粮速速运来京师,同时他还从宣府镇,从安北都护府运粮救济民众。

同时又以工代赈,大规模的兴修天下驿路桥梁。

王斗在报纸言,要想富,先修路,接下来会展开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比如修建从归化城到京师,从京师到南京的道路,又会投入海量的钱粮兴修黄河与运河水利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至少会雇佣百万的民众参与建设,不是白当差,而是发工钱,所获工食银,足以养家活口。

这让民众非常的热切踊跃,人人皆盼新政。

他们也不愁大都督王斗不给钱,首先王斗信用度非常高,这从各地踊跃移民都护府就可以看出。而且王斗有的是钱,传闻靖边军击败流贼后,王斗所获白银至少在一亿两以上。

民间歌谣,流贼跌倒,王斗吃饱。

他不可能发不出工钱。

所以接下来的日子,大伙可能就象宣府镇的百姓一样,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饭吃了。

王斗与陈新甲等还宣布,以后驿站将取消“迎递使客”功能,改为推行差旅费,并许可各驿站如宣府镇一样自主经营。不过所获上缴多少,地方与中央如何分帐还在商议。

然众多商人,特别宣府镇的商人已经闻风而动,在归化城到京师,京师到南京的道路驿站周边购买租用土地,开设酒楼马行等等,引领了商界的风潮骚动。

又宣布免除三饷,免天下差役三年,暂用雇佣制,三年后再议。

种种措施,引得天下一阵一阵的震动,朝气蓬勃的气象跃然而来。

崇祯帝又叹息一声,自己在位时,何曾有如此气象?

王斗进京才多久,民间的气息就似乎变了一个样。

他又看报纸上自己最喜欢的“最爱金瓶梅”对此的点评,回味再三,心中痒痒的。

他想:“哪日我也去投稿。”

……

最后崇祯帝满足的放下报纸,站了起来。

他点了一根云烟,在草地上慢慢踱步,似乎天苍苍,野茫茫,远处成群的牛羊尽收眼底,让人的心胸都开阔了许多。

他这庄园附近也有一些庄园,还有一些寨堡村落,汉人与归附夷人杂居,乡民都很纯朴,颇有与世无争的味道,有时他在附近散步,周边的夷人还会操着生硬的汉语叫他:“朱必下。”

虽才搬来不久,但崇祯帝在这一片已经闻名遐迩,因为他也算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而这边的人对识字的人都非常尊重。不时有人上门向他求字,那日他顺手给一个夷人小孩取了名字,那户人家还专程抱了一头小羊羔过来感谢。

往日种种似乎都成为过去了,崇祯帝也慢慢习惯了现在的生活,闲逸的生活与舒散的心情下,他的气色也变得越来越好,头发有渐渐从白转黑的趋势。

他这庄园养了一些羊与马,周边还开辟几块菜地,进入五月后,闲时没事他也会种种菜。

清脆的笑声不断传来,崇祯帝看去,却是几个儿子女儿在闹,他们骑在几匹小马上,在那边转着圈,昭仁公主追在后面在跑:“哥哥,哥哥,我也要。”

还有王德胜大呼小叫的声音:“啊哟,几位小主子,小心些,不要摔下来啦。”

崇祯摇了摇头,都成疯丫头,疯小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