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一章 千村万寨处处龙门,千岩万壑层层成田(第3/6页)

由此这本该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就被拖了下来,这一拖不仅把远在饶乐的唐成拖的七伤八痨,就连李旦也被每天无时无刻不在耳边萦绕的进言与争吵给折腾的想到朝会就油然而生厌畏之心。

但越是如此,李旦也就愈发的拿不定主意。见到这般情势,朝臣中颇有些两边不靠的臣子在暗室里嘀咕:难怪当初镇国公主在与太子联手发动废韦后的宫变前都不约而同的瞒着当今,直到大局底定之后才告以实情,就按当今这性子要是真提前告诉了他的话,前次的宫变十成十别想成功。

“又是这说腻了的老话。”李旦烦躁的摆摆手,“朕只问你,统兵人选给谁?”

“臣意还是由张守义统军,军情如火,长安又距饶乐数千里之遥,便是即刻就定人选,待其赶赴幽州再整军前往饶乐就需花费多少时候?只此一点,便再无一人比张守义更为合宜。且其坐镇幽州多年,可谓知己知彼,至于说其年老无力统军……”孔珪言说至此,忍不住冷哼了一声后硬邦邦道:“不过是东宫与镇国公主府以私心而害国事的说辞。”

……

就在孔珪于承天门前跪请陛见时,长安城正南的麟德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雨般的马蹄声。

城楼上因着融融春日的天气而有些懒散不振的羽林当值军士先是随意看了一眼,待其看清楚前方来骑额头上系着的红条带之后顿时双眼暴睁,一路向下边的城门急跑而去。

麟德门城门洞中被分隔成四条的过道很快被清空了一条,与此同时,另一个本是在城门口当值的军士则翻身上了备马跑上朱雀大街。

这军士手持铜铎边策马奔驰边摇个不停,纷纷攘攘的路人闻声后面露惊奇神色的同时也忙不迭地向朱雀大街两边让去,尤其是带着孩子的更是着紧。

就此,城门外额缠红带的急骑没有片刻耽搁的直冲过城门洞,迅即不减半点马速的沿着已被清出的道路向皇城朱雀门飞奔而去。

“羽书,真的是羽书!难倒边关上又起了大仗?”朱雀大街两边的路人对此议论纷纷的时候,那些带着孩子的父母则神色凝重的向一脸好奇的孩子再三交代,若是今后再遇到刚才这样的事情就要立即避让,万不可挡了路中间的道儿,否则被那头缠红条带的汉子撞死可是白撞的。

羽书一路通行无阻的送达到兵部尚书手中,这位堂官拆开数重蜡封的羽书看完后便即刻向政事堂跑去,随即便又与当值相公韦安达一起直奔宫城。

二人身后,本是冷清的皇城内难得的在旬假日里热闹起来,各部寺监值守的中小官吏们串来串去的凑到了一起,相互打问议论不断的都是这羽书里究竟写了啥消息竟至于让当值相公都有些顾不上宰相风仪了。

遇着重大消息时,当值宰辅有直接进宫面圣之权,是以承天门上也没有像孔珪那样的耽搁。

一路长驱直入,堪堪就在孔珪说出镇国公主府与东宫以私心害国事的话时,两人也来到了亭下。

饶是今天当值的韦安达相公素以敢谏而为人称道,现下无意中听到孔珪这话也不免心中一跳,一句话把这两位都给扫进去,且话还说的这么重,满朝堂里怕也就只有眼前这位才做得出了。

韦安达与孔珪虽然算不上亲近,但对其人还是颇有好感的,此时见李旦脸色不对眼瞅着就要发作孔珪,当即手捧羽书迈前一步朗声道:“恭贺陛下平定饶乐,拓边千里,建我大唐数十年未有之武功。”

韦安达突如其来的一句让亭中两人俱是一愣,静默了一会儿后,李旦才一脸疑惑的转身过来道:“韦卿家说什么,饶乐平定了?”

“正是。”韦安达一脸喜色的走进亭中将手中包含着五个部分的羽书递了过去,“陛下请看,这两份是幽州大都督张守义及饶乐都督府司马唐成分别具名的报捷文书,这两份是饶乐四部族长请来长安朝拜并请朝廷继续留任唐成于饶乐任职的奏章,至于这最后一份则是唐成请调回京的奏章。几下里对照已可确定饶乐平定之事当无讹误。”

李旦接过后将其它三份奏章直接放到了一边,捡着张守义和唐成具名的报捷文书看了起来。

两份文书看完,脸色上明显是如释重负的李旦看了看仍在地上跪着的孔珪,“起来吧。”这句说完,他向韦安达两人摆了摆手,轻松的语调叹息声道:“看这两人的报捷文书上俱言此次饶乐解围中幽州边军竟无一伤亡,对此,韦卿以为如何?”

“此事当也不假。”韦安达笑了笑,“臣是因将五份文书都看过之后才敢有此言,其实在此次驱逐契丹平定饶乐之战中,幽州边军根本不曾与敌接战,既无接战又何来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