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七章 胜后事 太糊涂(第3/6页)

朝堂之上,内监和重臣对这山东总兵李孟,也都是不屑一顾的态度,一来是这人官做的糊涂,居然联名上奏,说杨嗣昌有罪责,二来是天下间挂着总兵衔头的那么多,一个山东总兵能管什么。

但刘元斌是带着大军的人,知道有这么一支不声不响的强军在身边窥伺,而且这人却如此的深沉,实在是太让人不舒服了。

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尽管需要内官太监去监军做事,但内官们要是主动的发表什么意见,反而会被他怀疑。

尤其这山东总兵李孟虽然不讨人喜欢,可今天一个胜仗,明天一个胜仗,要是在崇祯皇帝面前说“这总兵李孟有谋反的意思”,只要朝中的大臣们有一个不对付的,跳出来说是阉人诬陷功臣,下狱待罪的肯定是自己。

若是其他的皇帝,怀疑总归是会怀疑的,但崇祯皇帝的思路,太监刘元斌一直是摸不准,感觉稀里糊涂。

他回到京师之后,也曾经通过以前的关系,动用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在山东密访,谁想到传回来的消息,都是说山东总兵李孟安分守己,绝无异己不轨之心。

太监刘元斌真是糊涂无比,只得是闷闷的安分守己。

这次被调回京师,按照大部分人的判断,京畿和山西、河南都没有多余的兵力,辽镇仅存的那些种子还要在山海关一带布防,那和刘元斌这支兵马一同镇守京畿的,也只有山东总兵李孟的部队。

得到这个推测的刘元斌找不到理由反对,晚上真是噩梦连连,觉都睡不好,听到李孟率军去河南平贼,这才是放下些心。

谁都知道,如果放任流贼入山东、北直隶,必然是滔天大祸,但刘元斌心中却比较盼着山东兵马被打败,这样自己在京师呆着安稳些。

九月知道的消息,说是胶州营和闯军交战,大获全胜,斩首两千余,这个数目这么多年许许多多人报过,如果加起来算的话,大明的百姓人口差不多全被官兵杀光了,还要加上官兵自杀,也凑不过报上来的杀贼数目。

这山东兵马的两千多人一定是蒙骗造假,大家都是嗤之以鼻,刘元斌也是松了口气,心想这山东兵马或许没有自己想像的这么强,不过安心没有两天,就有隐约的传闻过来,说是山东兵马斩首将近六万,不过就地掩埋而已。

明明有大功,偏偏不愿意示人,这种传闻的消息,而且是完全违背常理的消息,崇祯皇帝和大臣们是不会相信的,斩首近六万,这功劳最起码也要封侯了,差不多眨眼间就能获得武将最顶尖的荣耀,他为什么不要。

而且山东总兵在朝中的风评虽然不好,却始终没有“跋扈”“嚣张”之类的评价,看起来就是那种正常的军将,怎么会有功不要。

斩首过六万,的确是匪夷所思,有功不要,更是不仅常理,但提督太监刘元斌心中却知道,这些事情就是真的,那李孟绝对会这么做。

李孟肯定也有异心……

明明知道某人有异心,但说出来没有人相信,这种感觉当真是让人郁闷异常,这种担心在外人眼中看起来是毫无道理。

不过对刘元斌来说,山东李孟的兵马要是到京师来,比起关外的鞑子,比起河南的流贼来,距离上可要近面太多。

所以刘元斌布置京外的兵马,侧重于通州,这个布置被人讥刺为转向,明明大敌是鞑虏和流贼,你不在北面和西面布阵,却在南面,还懂得行军布阵吗,果然是无知的阉竖之辈。

李孟在归德府期间,扬州府方家的大儿子,方应忠,一直是在淮安府住着,这边也有他们方家的产业,住在这里,肯定没有人会有什么意见。

方家人一直是比较低调的,不过这次方应忠住在淮安府城,三教九流的宾客川流不息,热闹异常,倒是让人很惊讶,大家不明白,这方应忠为什么突然的转性了。

山东盐帮在两淮一带刚刚展开活动,各种渠道并不完备,不过却听到隐约的风声,说是在凤阳中都附近驻守的兵马正准备分兵,据说是要来驻防淮安府和扬州府。

眼下凤阳府的边境流贼大军压境,凤阳中都的兵马都不够用,怎么还要分兵来淮安府和扬州府。

这两个府县明明是胶州营的驻防范围,外人要来插手作甚,江显绰那边也是警惕非常,留守的高科手中只有三个营,守卫屯田田庄和军营已经是不太够用,若是大军压过来,真是抵挡不住。

山东盐帮和灵山商行用尽浑身解数在那里打听,却始终没有太确切的消息,但形势却愈发的不对。

本来淮安府和凤阳府交界的地方,也有依附于屯田田庄的地主,最近却被“匪徒”袭击,全家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