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一统之路 第十章 全局牵动(第3/4页)

这时在徐州,每个人都显得繁忙了许多。八个团动员后的补给工作,部队外调后留守部队防区的调整。地方上各势力的联络工作。已经把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而雨辰更作为江北军的中心,这些天来要接见无数代表各方面的人。阅看无数的文电。同盟会的黄兴在上海作为这场风暴的中心人物之一,在上海也呆不住了。准备到徐州来和雨辰面商一些事情。而中山先生也因为鄂赣战争爆发,一时不方面再如约到达北京,也回到了上海。李烈钧的行动,至少有一个目标达到了,同盟会的代表人物们,没有都到北京和袁世凯表示友谊啦。他们都拿出全部的精神来处理这个事情。希望能得到一个良好的解决而不损害同盟会在地方上的实力。

袁世凯在北京接连发出了东、冬、江、支四份通电。一份口气比一份严厉。刚开始只是严令李烈钧退回原防,毋庸随黄兴查办使进入湖北。后来就解除了李烈钧的江西都督职务,命令由欧阳武代理。这也是他一贯老做法了,提拔敌人的下属取代位置来分化。然后就是质问李烈钧是否是打算暴乱起事,遂其所谓的“二次革命”的心愿?最后一封电报干脆就是明令讨伐了。

李烈钧也一一应对,先是说赣军入鄂,只是为了调停湖北局势。他已经接到黄查办使命令,调赣军入鄂。他是服从命令。后来袁世凯解除他的职务,他发动江西参议会这个工具去电请中央收回成命。称中央国会未曾选举决定之际,江西属于地方自治区域,地方任官由参议会自举,中央无权干涉。当初北方有直隶五路军人和直隶议会拒绝南方临时政府任命的王芝祥督直的议案。当时这些事情本都是南方和袁世凯商议好的,但是袁世凯当时以直隶是地方自治区域,不能违逆民意的理由拒绝王芝祥督直。现在怎么又在江西玩这个把戏?这个大总统是否还有公信力?

最后对袁世凯发出的讨伐令,李烈钧更是不屑一顾,自拟一电声称他出兵援赣,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于法有据,合情合理的事情。先是中央发表黄兴为查办使,他奉调入鄂。鄂军不顾中央命令,向赣军交火,他被迫还击。现在中央又一概推翻前命,认为他是掀起暴动的人物,这就是中央乱命,他不能接受!他还在通电中称,现在北京临时政府,所作所为已经将约法破坏无遗。

先是破坏责任内阁制度,发出命令而不经内阁总理副属。第一任总理唐绍仪被逼出走。而袁氏内阁阁员居然也不按法总辞。接连换了两个总理。又不经过临时参议会通过而强行推动大借款事宜。呼吁马上就召开正式国会大选,只要责任内阁正式成立。他愿意接受责任内阁的调查,如责任归己,甘当一切后果。斧钺加身,在所不辞。

口水帐打到这个份上,已经没有再互相攻击的必要了。一切都看战场上面枪杆子说话罢!

而同盟会中山先生呼吁的是两军就地停火。由北方的段祺瑞陆军部长,和南方唯一节制两省的巡阅使雨辰共同组成一个代表团查办鄂赣战争事宜,一切付诸公论。他的这个提议一提出来,顿时受到同盟会势力的支持,而南方各地方势力代表也纷纷附和。同意这个提案。陈炯明、孙道仁这两个同盟会派系的都督,更是联名电请中央,请北军不要南下,说南方都是地方自治区域,将来政体如何,需待国会正式选举成立,拟定正式宪法之后再做决定。现在宜一切维持现状。若北军南下,难免骚动南方人心,于国事大不利。而他们确保,只要北军不南下,一定劝李协和就地停火。等待南北双方共同组成调查团进行查办。

北方这时才清楚的发现,南方这些省区,都在地方自治的旗号下渐渐凝成了一团。而那个始作蛹者,就是现在看似在徐州安分守己,不发一电,不动一兵的江北巡阅使雨辰!

雨辰可是得意的很。现在这个局面对他算是最理想的啦。李烈钧虽然在湖北计划动手。但是如果没有他的军火和金钱支持,是打不起来的。因为自己在苏皖两省作为坚实的靠山,李烈钧才敢毅然动手的。如果象真实世界中的历史,苏、皖同盟会力量薄弱的话,李烈钧那么胆气刚烈的人物,也是到退无可退才开始二次革命的。自己确实已经深刻的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现在同盟会孙黄没有北上,和袁世凯的合作就无从谈起。南方现在都打着地方自治的旗号。真有些同气连枝的味道。袁世凯的统治基础已经削弱成这样……要是到南方势力再真正的掌握了国会又如何?可能那时的名份大义就完全在自己这边了吧。那时,才叫真正的摊牌,而不是现在,还要藏在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