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新世界 第四十章 战(第2/4页)

对青岛德军作战的胜利,同样也是惊动了列强的眼光。他们脑海中由来已久的对华的陈见甚至偏见也受到了剧烈的振荡。列强的远东战略专家们第一次开始认真评估中国的力量,还有他们的举动对远东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不得不说,这些列强专家们的分析和评估,比国内一些只有爱国热情的人士要科学得多了。青岛德军要塞的防御力量,他们早就有所考察。一个军港,它真正的实力在于在港内停泊的战舰,还有它支撑这些战舰持续作战的力量。在德国远东的巡洋舰分舰队离开之后,青岛这块地方已经成了瘸了一条腿的死地,没有太大的威胁。也是可以攻陷的。对于青岛的要塞工事,那是足够坚固的了,虽然不如欧洲一些出名的要塞。但是这种坚固程度,已经超过了当年日俄战争当中的旅顺。还有六千德国军人守备。英国曾经做过攻击青岛的计划。认为在三万左右的一个日军加强师团的配合下,加上三到四个营的英军士兵,还有一定的海军力量,估计可以在半个月内拿下青岛。这还是比较乐观的估计。

但是他们绝对没有想到,只有三天,仅仅三天。华军就在没有海军炮火的支援下完全扫荡平了青岛要塞基地的步兵堡垒,直逼对步兵已经没有抵抗能力的炮台。就算把大英帝国国内那几个出名精锐的高地师调过来,也不敢说对于德国人守备的这种要塞工事打出这样的战果啊!华军的九师、十八师、安蒙军所属的一、二、二十一师,加上教导师等骨干部队,已经完全有欧洲列强水准的装备和战斗力了。因为拥有这样的实力,中国在远东政治版图上面的地位一夜之间似乎就变得比以往重要一些了。这些研究者甚至惊恐的发现,原来他们只是用来平衡日本野心,让他们能在远东安静下来的那个贫弱中国。完全有能力抵抗日军的入侵!日本本次动员的三个师团,首先从法理上,因为青岛德军解除武装,租借地被中国强行收回之后,已经没有了继续进兵的借口。其次他们就算继续顽固的推行他们的武力政策,也并不可能很快得到胜利,很有可能就演变成一种长期而持久的两国之间的战争!

想到欧洲在大战开始之时,远东会爆发剧烈而长久的冲突。而这两个国家不仅都是协约国可以利用的对象。而且两国当中协约国的利益也会受到根本影响。最重要的是太平洋上这样的局势,非常可能会吸引美国将注意力部分转向亚洲而忽略了旧大陆!对于他们国内的孤立主义思潮,协约国非常了解。对旧大陆的争端他们是极力避免,对于太平洋上的商业利益,他们倒是相当的看重呢。最主要的是,他们在那里还有个菲律宾。这种局面如果真的发生了,对于协约国来说,真的是一场噩梦!

一种论调几乎马上就提了出来,协约国强行调停两国之间的争端。利用两国都有求于协约国。而且还需要互相牵制,可以很方便的将他们绑上协约国的战车!中国可以提供部分陆军,加上他们的资源。而日本的海军,同样是协约国非常需要的!这时他们还不能预见欧洲大战中的可怕伤亡。前线战壕对步兵的巨大需要,那时中国的军人在他们心目当中那样重要的地位。不过在这一刻,他们已经隐约的预见到这个可能了。

因为青岛的战事胜利,国际上面的局势又为之一变。但是日本军队这个已经开始运转起来的战争机器,并不是那样容易停止下来的。他们同样被眼前巨大的利益烧得眼睛通红。花费了巨量金钱动员起来的陆军,并没有因为列强心理的微妙变化而有停顿下来的必要!大正时代遇到的这样一个机会,怎样就能这么轻易放弃?而中国,也还需要继续展示他们现在拥有的实力和崭新的面貌,才能赢得更多的尊敬还有可能的和平。局势仍然在朝着发生战争的方向走去。巨大的两国政策的惯性,是不因为某些情况的变化而能够停止的。

时间走到了八月十日,英国的驻华大使克劳福德曾经以私人的名义发起了一次斡旋。但是在1950年公布的英国文件当中。却发现这次斡旋是得到了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训令。电报底稿格雷亲自写下的潦草字体上面说:“……马克先生,在中日迎头撞上之前,我们是不是能做点什么?要是在两个国家大打出手并且筋疲力尽之后,我们再表示自己的意见,那就太愚蠢了。必须要让他们知道,大英帝国是一直在关注着他们的……这样在双方都感到没有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候,第一时间的反应,大概就是寻找帝国的善意吧。当然,您知道,因为某些原因,现在我们不能(在这里不能的单词下面划了着重线)触犯日本帝国敏感的自尊,我们还需要他们。请您以私人的名义进行这一切,我相信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