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新世界 第四十三章 发现(第2/4页)

这种论调,这种凌厉的语气,一下把这些参谋军官都镇住了。不管他们是不是信服他的推断,但是都知道这位参谋处长的决心已经是无比的坚定了。唐在礼又底气不足的说了一声:“可是现在任何情报都是表明日军集中在胶州湾北翼,南翼也没有发现他们的舰只……”

司马湛一口就顶了回去:“日军不是傻子!在既定的战术原则下,隐真示假,发动牵制攻击还是会的!而且他们有海上行动的自由。我推断,日军南线登陆主力一定趁着昨夜向后撤了百余海里,正好在我飞机侦察圈之外!就算不是如此,他们布置在北线的海军陆军,转移到南线也不过是一晚上的事情!他们就是要调动我军向北运动,而他们南线登陆的主力就可以遇到最小的抵抗,沿着胶济线一下就可以正好打到我们野战主力的屁股,也攻到了青岛的侧背!同时取得击溃我野战主力和围困青岛两个战果!要知道,这是打过日俄战争,比我们更加经受过现代战争启蒙洗礼的,仍是东亚最强的陆上军队!”

有些话,还是被激动的他藏在了舌头下面。他的老师蔡松坡的确是员名将,是出色的军事家。可是他学习的军事学术,已经离这个现出了技术与后勤的威力的现代化战争有些距离了。在当时,只有某些天才能够隐约感觉到新时代来临的曙光,而司马湛,毫无疑问就是这些天才行列中的一员。蔡锷仍然更象一些讲究谋略,讲究带兵艺术,甚至更政治化一些的将领。他政治上的眼界比司马湛高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纯粹的军事学术上面,司马湛大脑中闪耀的,却是当时中国最智慧的光芒。后勤和国力决定胜负的战争时代来临了。所以他的眼睛,也牢牢的钉在了交通线和港口上。以这个有诱惑力的目标推断日军的行动,而决定自己的部署。

司马湛为他雄辩的发言做了最后的总结:“南重北轻的军事部署现在绝对不容许更改,南线反而要加强警戒。我倒要看日军在北线要多长时间才能攻击到城阳!那个时候,他们的作战企图早就暴露无遗了!”

唐在礼等野战部队的参谋军官们似乎还想说些什么。已经做了决定的雨辰一下站了起来。他也被司马湛完全的说服了。这个年轻的参谋处长在巨大的压力坚持自己判断的勇气让他这个时候只有钦佩。他冷冷的道:“都回部队去!现在作战部署不加以变更!机动军团再投入战斗之前的部署,完全由司马处长决定!这个责任我承担!另外陆军还要派出飞机,不断的向南搜索,鬼子就在那里!”

部队的部署在当天并没有做出任何的调整,只有十八师的一百零五团增援到了城阳方向。算是司马湛做出的唯一让步。现在这场战事的指挥权,似乎就已经从蔡锷手中转移到了他那里,虽然这也并不是这位参谋处长的本意。但是国防军总算度过了最初时间的慌乱,开始沉住气,在一线有限的交火情况中,关注着日军的动向。第一次面临相当规模的现代化陆军会战,部队有些惊惶失措是最自然的事情。幸好这支国防军当中有司马湛,有雨辰。

这时在东海的洋面上,第一南遣支队在这一天临近黄昏的时候,终于从一百五十多海里之外向西赶来。他们果然如同司马湛推断的一样,在8月12日夜,从胶州湾北翼近海的洋面,划了一个大弧退到了中国军队的侦察机侦察范围之外。随同的第六师团的船团部队也跟着多遭受了一天的风浪颠簸。他们的目标,仍然是黄岛的登陆点,还有那里可以利用的一个港湾。对于眼前的对手,日军这次上下倒没有太多的轻视。安蒙军在东北毕竟展现出了他们强大的战斗力。现在三宅坂对中国陆军的评价就是,利用采购使得他们军队的装备上了一个台阶。而江北官校出身的骨干也让这支军队士气不错。是个难对付的对手。所以从朝鲜总督任上接任中国派遣军司令的寺内正毅大将,就精心策划了这次行动。利用海上力量的优势,先在北面展开强大的攻击势头。让中国军队都增援到北边去吧!他们在南线的登陆迂回,那就是瓜熟蒂落的事情了!侧背遭到突然打击的青岛,还不是帝国军队的囊中之物么?难得的是,海军这次也表示出了高度的配合!舰队这样的调遣也没有对陆军说什么难听的话!

不过唯一讽刺的就是,和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的部署不完全清楚一样,寺内正毅大将对中国军队的部署一样是只凭借少量的情报和推测拼起来的。他也根本不知道在青岛西面集结的强大机动兵团,而一线的兵力除了青岛之外都削弱到象征性的了。他满心以为的还是中国十来万的陆军都猬集在海岸线上,现在已经蜂拥着朝北调动呢。南线主力的任务就是在夺占青岛的同时,也要给予这支支那陆军的精华部队,一个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