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鸩羽之厉,胜似猛毒(七)(第3/4页)

更何况,由于长孙湘雨的妙计,周军已几度攻上城墙,这给了所有的西征周军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再加一把力,就能拿下这段城墙。

正是这个错觉,使得周军气势如虹,在攻城战中越来越凶猛,更别说他们注意到了城上守军的疲态与士气低落。

就好比两个人打架,撇开所有的因素不谈,当其中一个人露出退缩的表情时,那么另一个人,自然会受到鼓舞,尽管对方还有反抗的余力。

而眼下亦是如此,面对着周军前赴后涌的攻势,城上的守军渐渐吃不消了,就算张栋时不时地补充着兵力,又能怎样?

已经被西征周军打出了气势,他们已经掌握了洛阳南城墙的绝对主动权!

这种事,在古代战事上屡见不鲜,一旦首战得胜,往往能势如破竹,而一旦首战告负,却大多是兵败如山倒,这也是大多数将领,见战况不妙,便免战不出的原因,因为他们清楚,士气低落的将士,是无法发挥出正常实力的,除非,能想出高明的计策,打断敌军高涨的士气,从而扭转乾坤,挽回劣势。

而事实上,张栋此前调来八千弓手,就是为了挽回城上强势的劣势,为了打回士气,但遗憾的是,长孙湘雨棋高一着,在这个时间点用一支奇兵掐断了张栋的意图,使得张栋非但没有能够鼓舞部下的士气,反而因为那六千人的巨大伤亡,使得南城墙上守军的士气,跌到了低谷。

也是,在看到希望之时却遭受灭顶之灾,任谁都会感到绝望。

从一方面说,长孙湘雨用计确实高明,而从另外一方面说,这个女人的性格,确实恶劣地可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洛阳南城墙的战事,正如长孙湘雨所谋划的那样,洛阳南城墙的守军,被彻底拖入了泥潭,被拖死了……

尽管张栋先后又投入了数次兵力,以至于将那一万两千预备军,都投入了南城墙,但是依然无法挽回南城墙战况的不利局面。

事实上,当谢安注意到乌彭、齐郝暗地里与刘奕交换攻城的士卒时,张栋其实也注意到了,但是他没有办法,他手里已经没有可用的底牌。

他的底牌,那两万人的预备军,已经被长孙湘雨一点一点地吃掉了,换句话说,除非向其余三处城墙抽调兵力,否则,他就只能靠手上仅剩的那点兵力,死守洛阳南城墙。

杰出的将领,往往会在敌军士气高涨时打断对方,就好比张栋眼下,他其实就应该抽调其余三处城墙的守军,将其全部投入战场,非但要夺回南城墙的主动权,甚至还要出城与刘奕的两万人本队交战。

别以为守城的一方出城交战是一件相当愚蠢的事,要知道,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要打回士气,就必须有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

可惜的是,张栋太谨慎了,他不敢轻易犯险,以至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南城墙的守军,被一点一点地消耗掉……

他想不明白,此番来攻城的西征军,也不过只有四万人,而他南城墙的守军,起初却有一万四千人,再加上两万的预备军,论兵力,其实不必西征周军差不多,更何况还有着高耸而坚固的城墙作为助益,但为什么,眼下西征周军还剩下多达三万余人,而城墙之上,却只剩下寥寥七八千人呢?

几乎可以说是两名守军士卒的性命,才能换来一名西征军将士的性命……

这个损失,完全不成比例啊!

在往常,攻城的一方往往要付出数倍、乃是十数倍的代价,可为什么眼下会出现这种诡异的事?

不得不说,张栋的算法有误,正如长孙湘雨所说的,那并不是三万四千人对四万人,从一开始,就只是一万四千人对四万人,别看刘奕的两万人本队至今没有丝毫异动,但事实上,他暗中有和乌彭、齐郝等人调换攻城的士卒,再者,两万人的数量,就算站着不动,也会给城上的守军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

所以说,不明白其中差异的张栋,如何斗得过长孙湘雨这个精于算计的女人?

当战事持续到未时时,张栋所谓的那三万四千名守军,已被长孙湘雨彻底吃掉了,提前暴露了所有底牌的张栋,只能被动地从其他三处城墙抽调兵力。

从最初的每段城墙抽调一千人,到后来的两千人、三千人,但是洛阳南城墙守军的士气,却未有丝毫的改善,尽管周军也在城下付出了将近七千人的巨大损伤。

渐渐地,就连张栋自己也意识到,他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步入了西征军那位不知名的统帅的计谋中,一步一步走向败亡。

拆东墙,补西墙,这种防御的手段如何会有成效?

当听到部下来报,洛阳东城墙与北城墙,相继遭到西征周军的进攻时,张栋就已经意识到,他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