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外封的四王(二)(第3/4页)

仅仅只是一个燕王的虚名,便能叫李寿在大义上站稳脚跟,从世人态度方面削弱李茂,叫李茂难以有什么好的借口起兵,不得不说,胤公不愧是当了三十余年丞相的老人,论谋略,丝毫不必他的孙女长孙湘雨逊色。

此刻在太和殿的,都不是愚笨之人,经胤公稍加点拨,便已明白了这位老人的意图,不禁对这位位居丞相之职三十余年的老臣报以尊敬、敬佩之心。

“丞相大人的意思,在下明白了,端得是高明,不过……”说到这里,王旦转头望了一眼李寿,犹豫说道,“册封四王爷为燕王乃高明之策,可将皇三子李慎等三位皇子外封为王,且赏赐封邑,这有些不妥吧……”

话音落下,殿内无人言语,就连胤公亦是轻抚白须,淡然地望着李寿,想来,他也觉得此举无异于放虎归山,只是李寿先前已应允了此事,因此,胤公多少要给这位未来的皇帝陛下留些颜面。

“倘若是贤殿下,绝不会放虎归山,祸患日后!”御史台御史大夫孟让摇了摇头,他的话,叫李寿面色有些不好看,尽管李寿也已意识到,自己那日是被皇三子李慎算计了,可问题是,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如何好轻易收回?

归根到底,李寿终究不如太子李炜、五皇子李承兄弟二人心狠手辣,倘若是那两位得势,皇三子李慎岂还有命活到现在?

当然了,正是因为清楚这件事,皇三子李慎才会暗中相助李寿,总之,里面的利害关系,并非是一言两语能够说清楚。

就当李寿在孟让暗讽的话下面色尴尬之时,殿内响起一声轻笑。

“话也不能这么说,”在殿内众人惊讶、诧异的目光下,谢安走到李寿身旁,朝着梁丘公、胤公等诸位朝中大臣拱了拱手,继而笑着说道,“虽说外封为王确实有些不妥,可归根到底,李慎殿下亦是那次逼宫叛乱的功臣之一,岂能轻易收之、囚之、杀之?——方才胤公也说了,北疆那位多半是苦于找不到借口,倘若我等这边害死了李慎,依孟大夫看来,事态会如何发展?”

孟让闻言微微皱了皱眉,继而点了点头,毕竟谢安说地句句在理,倘若李寿这边因为怕日后养虎为患而预先害死了那日皇宫平乱的功臣李慎,无疑是给了李茂一个最佳的借口起兵。

“你怎么来了?”李寿略有些惊讶地望着替自己解围的好兄弟谢安。

什么叫义气,并不单单指在你做错事的时候规劝你,而是在你做错事的时候,他还会替你解围,锲而不舍地帮助你,就如太子李炜与五皇子李承兄弟二人。

这样的好兄弟、好朋友,他们或许不能在你走向歧路的时候将你引回正道,但是,他们会在你危难的时候拉你一把,或者,与你一同在歧路上摸索前进,尝试着是否能找到出路。

交了这样的朋友,或许你会因此遇到许多麻烦,许多头疼的事,但是,你绝不会感到孤独,无论在何时何地。

而眼下李寿便是深有感触,毕竟,因为将李慎外封为王这件事,长孙湘雨此前便指责过他,如今,殿内众位大臣亦报以不支持的态度,然而谢安的话,却让李寿感到阵阵暖意。

当然了,这并不表示,谢安这番话中就没有什么漏洞,事实上,这个漏洞后果极其严重。

“小滑头……”胤公微微一笑,摇头不语。

在胤公身后,礼部尚书阮少舟见此轻笑一声,拍手替谢安与李寿解围道,“谢大人所言极是,寿殿下此举虽有些不妥,但亦不失是一条解决之道……似眼下这等处境,确实不好为难李慎殿下……”

听闻阮少舟这一番话,殿内众大臣纷纷点头附和,就连御史台御史大夫孟让也不好再说什么,唯独胤公与梁丘公两位老臣目视着挤眉弄眼的谢安与李寿二人,颇有默契地笑了笑,不过一想到已逝的先帝李暨,他们又长长叹了口气。

或许是注意到了父亲胤公眼中的几分悲伤,兵部侍郎长孙靖咳嗽一声,望着谢安转移话题,斥责般说道,“谢大人,昨日殿下……不,昨日陛下招你早朝,何以不来?”

虽然殿内众人都明白长孙靖的用意,不过见他称呼未来的姑爷谢安为谢大人,在场众人还是忍不住想笑,想看看谢安如何应对。

结果,他们看到未来的刑部尚书谢安对日后的同品同僚长孙靖躬身行了一记大礼,恭恭敬敬说道,“回禀长孙大人,昨日下官睡过头了……”

长孙靖闻言皱了皱眉,不悦说道,“男儿当以事业为重,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想来,这位谢安的未来老丈人多半也清楚女婿这几日的风流快活生活。

“是是是,”谢安拱了拱手,一本正经地说道,“下官回府后,定会将长孙大人这番良言转告内人长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