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贤的委托(一)(第3/4页)

“羽翼已丰是么?”接上李贤的话茬,谢安冷笑一声,淡淡说道,“他的意思是,不需要再看朝廷的脸色了,是么?”

“一语中的!”李贤小小称赞了一句,紧声说道,“汉中本乃易守难攻之地,别说六万[白水军],哪怕是两万人,只要在境内各处关隘一堵,我朝廷兵马不得寸进,再者,李慎、李孝、李彦三人抱成一团,合兵不下于十万……”说到这里,他又从怀中取出两份奏折,递给谢安,冷笑说道,“虽说有前后时日之差,可他三人上奏之事,却是一模一样,要说他三人没有私下商议过,呵呵,本相可不信!”

谢安接过那两份奏折翻阅了几眼,果然正如李贤所言,无论是[韩王]李孝还是[楚王]李彦,所奏之事皆是想请朝廷将其生母护送至封国,美其名曰尽尽孝心,可实际上嘛,多半是如今羽翼已丰的他们,不想再让生母继续留在冀京作为人质。

“不好办啊……”谢安微微叹了口气。

“是啊,”李寿闻言点了点头,皱眉说道,“倘若放人,便是朝廷示弱,无疑助长其野心,更有甚者,叫其再无后顾之忧,倘若不放……此三人便能以此作为借口,对朝廷发难,甚至再起兵戈……”

“正是如此!——三王如今羽翼已丰,所欠缺的,不过是对朝廷发难的借口……”说到这里,李贤用询问的目光望向李寿与谢安,毕竟这件事牵扯太大,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很有可能使得整个国家陷入动荡。

“北疆情况如何?”谢安突然问道。

有些意外地望了一眼谢安,李贤沉声说道,“北疆暂时无甚动静,李茂自回北疆后,在境内大肆收捕太平军,可以说,北疆是眼下太平军渗透程度最微小的地方,哦,对了,据消息,李慎曾派使节联系过李茂,不过那使节却被李茂当场给斩了,如今二者关系极其恶劣……呵,总算是个好消息吧!”

见李贤面露苦笑,谢安亦是暗暗点头,毕竟[三王]这边便已有不下于十万的兵力,倘若李慎说动了坐拥北疆的[燕王]李茂,那对朝廷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毕竟李茂在三年前手中便有十万北疆精锐,退一步说,撇开双方联合后近乎二十万的兵力不谈,单单就封地而言,倘若李茂加入了李慎那三王的阵营,无疑会使得冀京朝廷在北、西、西南三面被围,处于地理上的绝对不利。

“是太平军还是三王……这就是今日要商议的主题吧?”

在思忖了半响后,谢安转头望向李贤问道。

李贤点了点头,倒不是说朝廷就没有双面作战的实力,问题在于,如果没有必要的话,李贤还是希望能够集中力量、一鼓作气击溃一方势力,然后再用得胜之事转道对付另外一方势力,如此一来,便能大大减少朝廷的开支,也不至于叫朝廷陷入年长日久的拉锯战,徒然消耗国力。

“话说回来,朝廷那几支军队的情况如何?”好似想到了什么李贤询问谢安道。

“唔,”谢安想了想,说道,“要说朝廷可用的兵马,东军[神武营]两万人就不用说了,随时可以投入战场,南军[陷阵营]的话,三年前折损大半,如今虽然满编制,不过训练度据林震将军所言并不理想,北军……不是很清楚……”

“不是很清楚?”李贤有些不悦地望向谢安。

“拜托,我是刑部尚书,又不是兵部尚书,我怎么可能事事都知道?你直接去问我岳父不好么?”

经谢安这么一说,李贤这才醒悟,歉意地望着谢安,轻笑说道,“说的也是,军队的事确实不该问你……冀州兵情况如何?”

你这话前后都不挨着知道么?

无可奈何地望了一眼李贤,谢安正色说道,“据前些日子冀州兵主帅费国所言,冀州军已扩充编制为十万,分为五个军,分别由主帅费国、副帅马聃、唐皓、张栋以及欧鹏直接率领,大将二十七人,副将四十九人……虽说训练了三年,不过军中士卒并没有什么作战经验,总归还是欠缺磨练。”

“这样啊……”李贤点了点头,思忖着嘀咕道,“冀州军十万,四镇十万,兵力上倒是不输……”

“你将西军也算进去了?”谢安用异样的口吻提醒道。

李贤闻言顿时恍然,点头说道,“对对,不应该将西军算进去,西乡侯韩裎确实有点问题,据本相所知,此人暗中与李慎有书信来往,虽不知此消息是否属实,还是谨慎些为好……”说到这里,他忽然想到了什么,笑眯眯地望着谢安。

望着李贤那笑眯眯的表情,谢安不由想到了胤公,倒不是出于不恭,毕竟有时候,谢安真觉得那位老人精明地像一只老狐狸,就连长孙湘雨也在其手上折过一回。

“你想干嘛?”谢安不动声色地退后一步,满脸戒备地望着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