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治大国(第2/3页)

徐杰也侧脸点头回应,不苟言笑。

宫门大开,徐杰迈步往前,今日与以往不同,以往这上朝的路上,必然三五成群议论纷纷,今日却是噤若寒蝉,唯有脚步之声,好似脚步之声都被人故意轻微了声响。

徐杰佩刀,儒衫,玉簪发髻,抱着笏板,站在了高台之下最头前。

头前竟然还有一把座椅,徐杰盯着座椅看了片刻,又抬头看了一眼,龙椅御案之上的仁德大隆又挂了上去。

看完仁德大隆金光闪闪之后,徐杰撩起裙摆,落座而下。

皇帝驾到,群臣万岁还未呼出,皇帝已然先开口:“不必多礼,有事一一奏来。”

梁伯庸先奏了登基大典之事。

待得奏完,皇帝看着徐杰,徐杰看着皇帝。

两人就这么对视了片刻。夏文好似在等徐杰定夺。

徐杰开口:“还请陛下定夺此事。”

夏文稍有惊讶,开口说道:“梁卿速速办妥就是。”

吴仲书看了看大殿落座的徐杰,上前禀道:“陛下,太师,朝廷乃江山社稷之枢纽,三省乃朝廷之枢纽,如今三省主官从官多有空缺,还请陛下与太师定夺此事,以免政事不畅,国事懈怠。”

夏文又去看徐杰,徐杰直接开口:“还请陛下定夺。”

夏文闻言面色一变,这回不是略微了惊讶了,夏文心中已然翻江倒海,不知徐杰到底在想什么。更不知徐杰为何要把这般大事推到自己身上。

徐杰亲口与夏文说要只手遮天,如今定夺相位重臣的时候,徐杰却不开口。这是只手遮天吗?

这是什么意思?

夏文想了又想,吴仲书眼神在夏文与徐杰身上看来看去,也看不懂个所以然。

还是徐杰开口再道:“陛下,臣与诸位并不熟悉,盲目开口怕是所托非人。陛下对诸位同僚定然比臣要熟悉许多,还请陛下定夺此事。”

夏文终于开口了:“朕对诸卿也谈不上如何熟悉,不若此事暂时拖后几日再来定夺。但是有一人朕倒是极为了解,大江梁伯庸,此乃忠心之臣,可当重用。朕适才想来想去,倒是觉得门下左侍郎之职适合梁爱卿。太师以为如何?”

徐杰答了一语:“陛下定夺就是。”

夏文松了一口气,看了看吴仲书。吴仲书连忙开言:“臣立马拟旨,照此办理。”

梁伯庸已然出得人群,上前大拜:“微臣拜谢陛下皇恩浩荡。”

这个朝会,气氛有些怪异。不论何事,徐杰都是闭口不言,等待夏文开口定夺。这让夏文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

夏文本以为今日朝会,合该是徐杰做主一切之事,自己只需要在旁听着看着学着,没有想到真正当这个皇帝的第一天,夏文就感受到了皇帝是如此难当。

尚书省,古称尚书台,尚书省左仆射的公房,徐杰其实很熟悉了,里面都是欧阳正的东西。

徐杰坐在以往欧阳正的座椅之上,拿起欧阳正的笔,翻看着本该是欧阳正看的公文。

朱砂红笔,落在那边镇请饷公文之上,下笔几个字,着户部照此办理,兵部辅之。

几个字落笔之后,徐杰却并未合上公文,本来一看是边镇请饷的公文,徐杰想也不想就同意了,因为徐杰刚从边镇回来不久,那里奋勇的将士,合该给钱给粮。

但是,但是如今徐杰坐在了这个位置,却想得多了起来,给钱粮是应该,但是这钱粮怎么给就是个问题了,还有就是徐杰想起来大同府已破,那常凯的家财都到哪里去了?

钱可以给,却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的给,也不能就这么简单给下去,要监督这些钱的来龙去脉,谁拿了,谁领了,领去又给了谁?

所以,徐杰又提笔,把刚才自己写下的几个字划拉了,把奏折放到了一边,开口喊道:“来人。”

门外当班的衙差走了进来:“小的在。”

“召缉事厂杜知。”徐杰一边拿起另外一份公文,头也不抬。

“太师稍候。”衙差已然出门飞奔而去。

治国,徐杰是个新手,治国之道,不是那几句言语,不是那几个定夺决策。治国,何其复杂,什么治大国如烹小鲜,都是笑话。治国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繁琐的事情。

政治斗争,成王败寇,胜则大权在握,败则一命呜呼。但是胜了之后呢?胜了之后的责任又何其巨大?

就如徐杰坐在这张椅子上,再也抬不起来头,再也离不了这个座位,门外云卷云舒,门外日头西斜,脖颈麻木,腰酸背痛,似不见天日。

只有那一声一声的话语。

“来人,召户部尚书。”

“来人,召御史台中丞。”

“禀告太师,御史台如今没有御史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