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巩州(中)(第3/4页)

真心有想法的预备会员,会去与正式会员交流,然后设法从他手上得到推荐。但推荐后正式会员要拿分成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当事人已经被全国通报,开除会籍了。

都知道这个恶例,在场的没人想看到第二例出现在自家的分会中。

会长看看韩钲,“子平,你看如何办?”

韩钲摇头:“小弟没什么想法,照着章程来好了。犯了会规,依规条处置,如果没有,那该给他就还是给他。”

可以以德行品鉴人,但衡量惩处与否的是律法规条,而不是道德,这是他父亲对他的告诫。

“安道,是之,你们呢?”

会计点头,“正该如此。”

“也好……”副会长道,“不过最好还是提醒他一下,免得丢了巩州分会的脸。”

“如此最好。”韩钲点头同意。

三人都看向会长,会长想了一下,“那等会后,我老头子跟他好好聊一聊。不过这件事,都别对外人说,家丑不能外扬。”

“当然。”

“自然。”

“理所应当。”

三人同时应道。

“这件事不说了。”会长再一次将话题转回,问会计,“常之,我们现在还有多少钱?”

“平安号的帐号上,还有三千八百一十七贯,都可随时取用。”

各地分会的资金很多,不可能全都放在会所里面,所以都存在了日渐扩张的银号中。

东南沿海各军州的分会,大多都放在了有章家背景的太平号中,而北方内地,则是都存在平安号里。

这些款子,都不是定期存款或是约定存款,而是活期,需要用时,随时可以支取。

“三千八百贯,不多了。”韩钲道。三个月前,这个数字还是八千一百贯。

“中学的建设用了许多,还有学会后面的温房也花了不少。不过上半年就没大的开支了,下半年看进项,再决定怎么用。”会长对韩钲又笑了笑,“幸好几个大项目都不用走分会的账。”

总会下达的大课题,比如黄河源的考察队,都不从分会走账,直接由总会给付,有的还能从朝廷里面得到拨款。比如这一次的考察队里面,负责考察熙河路的地质情况的分队,明显的就是来自朝廷的委托,为修建铁路做准备。

而韩钲参加的《齐民新编》,也是朝廷拨款——虽然韩钲到手的数目不多,但也是皇粮。此外韩钲手上的两个有关棉花的项目,则是韩家自己出,韩钲的爷爷给的钱。

其实学会的研究者里面,最容易出成果的还是韩钲这样,钱可以可着劲地花,一说要试验田,家里一划就是八百亩。人家都不屑去找资助人和申请经费。

说起来韩钲的祖父凭着他资助的几篇论文,已经可以进学会了,不过那位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的老封翁,根本从没提出申请过。

不过这样有总会出资的大课题并不多,而且多偏向于实用,如果是数理方面的,更是少得可怜。这一回有关火星运行规律的研究虽占了一点数理的光,可本质上还是天文,就像万有引力定律的数理证明,也是总会那边十分看重的大课题。

但数理方面的论文却是最容易发的,而且研究数理又不用太花钱,因而算学一系的研究者数量最多。

韩钲点头笑笑,转问道,“现款还有多少?”

“会所里的现款有一百三十四贯又一百六十文,其中八十五贯是今日送来的捐款,李太医以故仇老太医的名义捐赠的,指定给了蒙学做奖学金,今天午后就送去存起来。剩下的四十九贯又一百六十文里面,有二十三贯四百零九文,是三天前预支的一百贯会务费的结余。剩下的都是学会的日常预备款项。”

韩钲一边听,一边将一系列数字动手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是他父亲说的。

一边听,一边记,到了夜半三更,韩钲手上的小册子,已经写满了大半。这个季度的工作报告,以及下一季度的预算草案,方才告一段落。

尽管学会大部分时候还是清闲,报告和预算也十分简单,可对四人来说,一天忙下来,中间只抽空吃了两顿饭,都已经累得够呛了。

没等夜宵送上来,副会长和会计就已经打着哈欠告辞了。韩家在巩州城中有府邸,不必连夜赶回庄子,或是借宿在学会中,不过作为最年轻的成员,又是书记的身份,他一向是最后才走。

“子平。”老会长喝着热腾腾的饮子,聊了几句闲话,忽然道,“按说我这老头子不该多嘴的。但李殊的事,还是想跟你说一说。”

韩钲听了,放下手中的调羹,拿了手巾擦了擦嘴,坐端正了,“吴老请说。”

会长吴毕是当年河湟大战之后,一同受邀前来熙河路垦殖的大户之一。不过当年并不起眼,但现在,却是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