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京师(七)(第3/4页)

唐梓明轻轻地点了点头。

对包永年此人,在文煌仕事后,朝廷和学会内部已经很关注了,但他硬是在几个监视者的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丢下的资料就有许多犯忌的,被他带走的呢?此人如果投效辽国,还带着一干极重要的论文,到底会造成多大的影响,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丁兆兰深深地吸进了一口气,而后将心中的紧张、焦急和不安尽数吐了出来,他冷静地问,“这件事,你跟社里说了没?!”

对丁兆兰的反应,唐梓明脸上多了点欣赏,他摇头,“当然没有。”

“这件事,你不方便与社中说,俺也不方便回去跟总捕报告。”

“当然,要不然我为什么还要去御史台多走一遭?此事决不能对外泄露。”唐梓明轻轻地摇摇头,“不能闹大了。”

这件事,越少人知道越好。学会管理上的疏失,作为学会之首的宰相难免其责。一旦辽人从包永年身上得到了关键性的技术,使得战局改变,那么韩冈的责任就更大了。

这一点,唐梓明明白,丁兆兰也明白了。

“或许……”唐梓明猜测着,“包永年已经被人害了,而他房中的论文,只是学会会员正常拥有的好奇心。”

这是韩冈经常在学会中宣扬的精神,一位学者,要永远都对万物万事充满着好奇和求知。

“的确。”丁兆兰道,这也是可能之一,并不需要否认,“要说包永年因为文煌仕而叛国的可能性并不大。”

唐梓明点头。

在追查文煌仕下落的过程中,丁兆兰发动了许多人脉,其中就有唐梓明,还帮了很大的一个忙,故而也了解到了一点内情。对于丁兆兰的话,唐梓明能理解一二。

唐梓明说,“包永年是包孝肃之后,又是国子监生,还是学会的特别会员,只凭这一身份,即使他是文家亲戚,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只要他想做官,随时都可以做上,他不应该是张元、吴昊。”

张元、吴昊,因为屡试不第而投奔西夏,其中张元更是在殿试上被刷下去,使得恨意更深,也让进士科和诸科的殿试,从此不再黜落士子。即使犯讳,通常也能得到一个特奏名的出身。

包永年的情况比张元吴昊强得多,成绩、家世、身份,无一不是出类拔萃。即使是在国子监中,都是足够让人羡慕的。要说这样的人会投奔辽人,唐梓明第一个不信。

丁兆兰当然也不信,所以问题就来了。

包永年因何失踪?主动还是被动?如果是主动,为什么要失踪?如果是被动,又是谁下得手?

这是一开始就有的问题,而现在,又多了一条:包永年抄录只在内部刊发的论文,又是为了什么?

“我再去府衙里面去查一查包永年留下的书册和信,小乙你如果有空的话,可以去学会的图书馆查一下,你是正式会员,可以查一下借阅的记录……”

丁兆兰笑了起来,“俺也正想这么做呢。真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这就叫英雄所见略同。”唐梓明哈哈地笑了两声,站了起来。

“时间不早,我先走了。”他跟丁兆兰说道,“如果发现新线索,相互联系一下,就像今天一样。”

“好的。”丁兆兰点头,微笑着先送唐梓明离开。

目送唐梓明上了马车,丁兆兰脸上的笑容收敛了起来。

因为避免被人注意,而在外面特地先绕了一圈,这个理由,丁兆兰勉强能够理解,但又在前面绕了一个大弯子来说话,唐梓明不正常的举动,让丁兆兰有了几分猜疑。

并不是说唐梓明有什么坏心思——丁兆兰没有感觉到,只是在唐梓明的言行举止中……功利心的色彩稍稍浓重了一点了。

丁兆兰对唐梓明的努力一直看在眼里。

能够从小报的记者,一路进入顶尖报社,又在顶尖报社的激烈竞争中,得到了常驻都堂的机会,这其中,绝不仅仅是个人才干和粗浅的人脉——富贵人家的子弟所能拥有的人脉,在唐梓明成为顶尖记者的现在,也不一定能够比得上——还有唐梓明本身的手段,在报社中不断超越一个个竞争者。

所以唐梓明一直都尽可能地表现出来的专业性,即使他之前推掉了丁兆兰将他介绍给韩家四衙内的机会,丁兆兰也没有相信他的纯洁和善良,而是抱着几分怀疑,用以观后效的态度去检查。

唐梓明当真去了府衙,丁兆兰在犹豫了一下之后,也依从唐梓明的话,前往学会去检查包永年留下的足迹。

……

合上丁兆兰的笔记本,韩冈轻声一叹。

包永年在军事上下了苦功夫了,有一部分论文完全没有公开,只是在一本密级很高的期刊中得到了刊载。而包永年,就盯上了这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