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 求见(第3/3页)

一路上经办查验的官员吏役自然全部被喂饱,如此,大量的粮米如无数股涓涓细流汇聚到了海上粮船上,一船又一船的运回大乾,囤积邕城……

这种做法当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在安南等国发现不对之前,也足够囤积出一场战争的粮草了……

就在整个大乾都忙成一团的时间内,贾琮却迎来了自他来到这个世上,最轻快舒心的一月时光。

文有赵青山、林清河、柴梁等安邦治国之才为他处理朝政,他除却每天熟读一些官员的履历材料外,根本不用费心朝政。

儒家用近两千的时间流传下来的治国体制,其实也影响着后世的治国手段,就安稳国家维持国朝运转而言,贾琮其实也想不出比当下体制更适合当前时代的治国方法。

生产关系,一定要匹配当前的生产力。

就目前而言,新法是维持这座帝国运转的最恰当的政策。

无需贾琮进一步去改进……

而武则有武王、金军再加上开国公李道林等贞元朝时代就以无数军功奠基威名的当世兵法大家替贾琮来调度。

虽然火器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战争的方式。

但战争终究是由人来进行作战,由人来进行指挥。

武器永远只是一方面,否则,后世的天朝也不可能用小米加步枪争得了天下,更不可能在北面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伟大的胜利,打出了民族的尊严。

所以,战争,终究还是人的战争。

武王等军神在了解了新式火器包括火枪、掌心雷、地雷和子药包的威力后,对战法进行了很大的改进。

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对胜利的把握!

若非贾琮严正发对,武王甚至想亲自御驾亲征,再度横扫大漠草原。

文武都不需要贾琮费心,所有人都在努力尽心的操持着,然而他们对贾琮的唯一期盼,竟是广纳美人,充实后宫。

尤其是在太子以一篇《寒窑赋》,平息了愈演愈烈的国子监之争,劝谏监生们莫要清谈,要抓住当下大好时机,有所作为,有所抱负之后。

有人以为,太子太过聪慧,然慧极必伤。

论文韬论武略,太子所表现出的惊艳,都远远超过了他年纪所应拥有的水准。

太子又念旧情,恐情深不寿。

所以宁肯太子能稍微庸俗些,也足够称圣当世。

这番堪称荒唐的言论,竟然得到了自太后、武王乃至内阁太傅赵青山等人的一致认同。

因此,贾琮痛快的度过了来到这红楼世界中最腐朽的一个多月的光阴。

直到,八月的最后一天。

李义、张虎两位原茶娘子手下悍将,带人护送着几个嬷嬷,抱着三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孩,跪于东宫门外,求见贾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