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大汉即将再现的消息(第2/3页)

“最新的一批箭矢什么时候能够运输过来?”

“最快也要半个月之后。”

与之汉军那边相比,冉闵军这边一直都是处于什么都缺的状况之中,尤其是以箭枝最为稀缺。

冉氏秦国立国太短,关中因为大肆交战基本上也是糜烂状态,能够恢复一些农业生产算是冉闵麾下有能人,可关于需要用到工匠方面的生产就真不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

箭枝的生产并不容易,除开要有合格的箭杆之外,箭镞的生产牵扯到的资源和工艺更多,冉氏秦国这边是号召后方是所有人为战争进行服务,但每个月也仅是能够生产出七万左右的箭枝。

七万支箭听上去好像蛮多,实际上连支撑一场中型战役都够呛。拿个例子,刘彦与姚弋仲在济南郡那边的战事,消耗箭矢最少的一天数量都超过十二万,要是战局激烈一天消耗个二十万以上的箭矢都属于正常。

当然了,敢于每天拿一二十万支箭出来消耗的军队绝对不多,那该是有惊人的国力才干得出来的事情,还要取决于有多少弓弩兵,一万的弓弩兵一轮齐射就是一万支箭,十轮就是十万之箭。一场战争不可能只来十次远程压制,一天来十次还差不多,那时日长了又该是几次射箭?

必须说明的是,弩弓或许好练,毕竟是傻瓜式的机械武器操作,但弩的制造不容易;再来是弓箭手,会射箭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弓箭手,学会射箭还只是基础,要对每一项指令能够执行才是一名合格的弓箭手。

认真而言,冷兵器时代的弓弩手从来都被算作精锐看待,很多时候宁愿牺牲掉五名普通步兵也要保全一个弓弩手,那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

“王上正在与司空等人商议,说是愿意付出大代价从汉王这边获取成品箭矢或是箭镞。”申钟是冉氏秦国的太尉,他刚刚从关隘后方赶来,一来就说出这么一个大消息:“汉王麾下的水军众多,咱们是打算利用这个。”

是有一条水系从青州那边直连关中,黄河目前也没有多少不能行船或泛舟的河段,要是刘彦肯付出一些代价,利用黄河与冉闵互通有无并不是什么太荒谬的设想。问题在于一点,黄河的青州河段到关中,中途有接近两千里是处于石碣赵国控制区,真要利用黄河付出的代价会有多大。

“王上也在与李势尽力协商。若是黄河的河道确认无法利用,那边走长江到灵渠一线。”申钟绝对是赞成与刘彦那边保持良好关系的人,他满是慎重地说:“汉王击败姚弋仲,汉部立国已经成为必然。”

他们先前是对刘彦称呼为齐王,后面诸方在下密会盟,冉闵这边最先改称刘彦为汉王,张氏凉国是第二个。除了冉氏秦国和张氏凉国之外,其余国家也只有拓跋代国也是称呼刘彦为汉王,余下什么称呼都有就是没一个称刘彦汉王的。

真实情况是,刘彦重建汉国也真的是被提上案头,确定的是解决姚弋仲之后,会在秋季中旬举行建国大典。

汉部的国号肯定是汉,但具体是因为部族名字是汉,还是要继承西汉和东汉,刘彦本人没有说过,其余人想问也不知道怎么开口。

建立国家,国号的由来无非就是那么几个。

一个是所在地域,例如之前所有人都觉得刘彦建国应该称齐国,那是因为刘彦的地盘在齐地。

再来,是以自身爵位,比如某个谁是唐国公,那么后面建立国家就是以唐为国号。

从地域和爵位来取国号算是一种符合礼仪的事情,类似的国号或王号一般是会被治下的民众认可。比如某地的民众一看国号是自己这边的老家,他们就会觉得“嚯,原来是这个啊,那就是自己的国”,天然上会产生归属感。

除了地域和爵位来取国号或王号之外,占个山头,或是占个旮旯,自称神国王、魔鬼王、无敌王……反正就是一些没根据的国号或王号,类似的情况就是草头王。一般情况下,草头王就是没有地域认可程度,没有由来,《周易》和《阴阳》有一个说法来解释类似的草头王覆灭之快,牵扯到气运之说。

古人相信万物皆有灵,也相信有气运之说,那么刘彦坚持要以汉为国号,从地域上面是牵扯不到的,那就只有继承国运那么一说。

“我们国号为秦,是地域关系,也是继承国运。”申钟困惑地说:“他们……估计是继承国运?”

能够理解刘彦的人不会太多,他想要继承的不是什么国运,是要继承一种精神。

董存不理解,他也不想去了解,他最关心的是:“那么他们建国为汉,会将石虎吸引过去吗?”

“姚弋仲失败太快了。”申钟苦笑着说:“若是战事僵持,石虎会过去,现在他率军到我们这边的机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