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可别往死里作(第2/3页)

要是历史没有被改变,等待刘裕灭掉东晋建立宋国,陈氏是与梁氏一直抱团,后面又加了一个萧氏,三个大家族合力灭了刘裕建立的宋,萧氏建立齐国(史称南齐)。

不管是陈氏、梁氏、萧氏,他们在东西两晋真算不上什么显赫世家,可就是这么个不显山露水的家族,等待刘彦放开中南半岛,竟然能够凑出两三万武装,连带还能花费巨大购买海航船只,真是惊得太多人差点下巴脱臼。

“南和张氏、太原王氏、太原郭氏……”桑虞点名的家族不少,皆是原先羯族统治中原时期发达起来的大族,慢悠悠地说:“此些大族理当一同前往关中。”

庾翼突然发现自己不够狠,与桑虞几乎是来了个一网打尽相比起来,他好像显得很是小家子气。

南和张氏、太原王氏、太原郭氏在石勒时期崛起,又在石虎时期沉淀下来,刘彦没有灭掉石羯赵国之前被称为中原晋人三大家族。

太原王氏在刘彦攻打徐州的时候弃暗投明,王基现在就在中枢为官,只是与桑虞等这一批能够聚在一块快乐聊天的人无法比。

南和张氏和太原郭氏,两个家族在石羯赵国没有扭转乾坤之势前也跳反,就是他们的动作太慢,没有像太原王氏抓住时机,搞得家族之中没人跻身中枢,甚至是没人位居州、郡重要官职。

朝代更替时期,要是没有及时保住准确的大腿,就是之前再强大的家族,等待新朝建立基本都是要糟。太原王氏还有王基跻身中枢,桑虞就是真的想下手也要留点情面,对南和张氏和太远郭氏下死手则一点都不会客气。

庾翼发现自己不够狠似乎有些羞愧?他后面也是点了不少家族,其中不乏东汉时期传承下来的大族,让桑虞等人很是感到满意。

刘彦要搞科举了,以现如今知识传播的程度来看,可以参加科举的群体有哪些是非常明显的事情。

普通百姓当然是有读书人,可是数量上绝对与传承久远的大族无法比,再来就是普通百姓可以观看的典籍也少,真的以科举取才的话,毫无疑问还是那些大族的盛宴。

很真实的情况,同样的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执行起来的效果也是决然不同。以当今的情况而言,科举就是各大族跻身官场的舞台,要有普通百姓借科举这一渠道为官也是数量少到可怜。

那么对于当今的各大族看来,有威胁的并不会是百姓,是与自己同一阶层的那些家族,抢先搞残弄虚那些竞争对手是当务之急,过程中还能干一些收为己用的事,没理由不去干。

桑虞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他们这些在中枢的人联合起来,清理一批出局,收拢一批为己用,之后该继续竞争再接着来。

“好是极好,可是……”庾翼不得不担忧一点:“王上会如何看待?”

“所以出人出财,极力配合王上的教化大事啊。”蔡优已经琢磨过来了,他也不故弄玄虚,直白地说:“我等虽有私心,却必定尽忠王事。”

他们这些人都是抱准了大腿才有现如今的身份地位,是在一些行事作为上存在私心,但忠诚于刘彦才是保证自己地位的根本。也懂得只有国家保持强大,他们的家族才能保住富贵,甚至是因为刘彦划地盘分蛋糕,谁都认清楚只有国家稳定才能快乐地出去参与开拓盛宴。

所有人一想,还真的是那么回事,只要君王不吃独食,其实大家伙与王室的利益根本就是一致。

只是,他们多少还存在迟疑,比如要是哪天王室要吃独食,或是王室将他们养肥再宰呢?

有顾虑的人也没傻到将自己细思极恐的事情说出来,安静下来的雅间,想越多的人身上出的汗就越多。

在先汉之前可是有出现过“腹议罪”来着,死在这个罪名之下的人多不胜数。

汉孝文皇帝是有明令禁止过“诽谤罪”,与“去肉刑”一道被视为实施仁政的标志,可一代王朝一代政,耐不住他的子孙再搞啊!

那是汉武帝时代的事,与“腹诽”罪相关的大案有两起,名臣窦婴、颜异因此被杀。魏其侯窦婴曾经以平定“吴楚七国叛乱”和正直立朝而名动朝野,后来在与武安侯田蚡相争之时,田蚡加给窦婴的罪名就是“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视天,俯画地,辟睨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腹诽而心谤”是严重的政治犯罪,最终导致窦婴被杀。

汉孝武皇帝之前的汉孝景皇帝也有例子,就是那个指挥军队平定七国叛乱的周亚夫。

周亚夫是汉初名臣周勃的次子,他指挥军队平灭七国叛乱当然有大功劳,问题是刘姓汉室的皇帝都是出了名的小气和记仇,汉景帝刘启没忘记前去细柳营被拦下的事,后面有深深忌惮周亚夫的功劳太大,一直都在找机会要弄死周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