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芸芸众生(第2/3页)

控制土地所有权是刘彦的主张,起因是为了鼓励汉人杀敌立功,说白了就是为了建设军国主义而定下的政策。而政策在很多时候是需要为时势让步,比如连郡县兵都能获得土地就是一方面。

刘彦并不是不清楚人们对土地的渴望,他一方面需要维持二十等爵制度的根本,既是无功不得田,保证军队的旺盛好战之心;另一方面,他那么干是在逼迫豪强、世家等等有能力的这个群体另寻出路,比如将目光转向工商。

古人早就有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觉悟,可是“农”还算好一些,“工”和“商”却是一直属于被鄙视的对象。

汉国不允许无功而获田,豪族或世家不敢对土地随便伸手,可他们对财富的追求却是不可能停止,不用刘彦去提醒,他们就将目光看向了工坊和商事。

元朔四年之后,北方的各种工坊纷纷冒了出来,那就是无法获得土地之后的一种效应,是国家在逼着有实力的家族另寻出路,得到了刘彦所想要的结果。

国家控制着土地,没有属于自己土地的百姓除了向官府租赁,就只能去打工。属于农事的季节是集中在春耕和秋收,另外两个季节就不是闲得蹲门槛抓虱子,可以去打工赚钱。

“工”的发展会驱使社会向前进步,他们想要自己的利润不断增大,就要研究该怎么样才能降低成本的同时商品又被接受,那就是提高生产力的一个过程,也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有了商业品还得有人采购,商人就是负责采购商业品进行分售的一个群体,“工”和“商”都因为自己的劳动获得了利润,国家也从中获得了税收。

实际上汉国只是缺粮而不从不缺钱,就是因为有太多的家族被逼着转向“工”和“商”,还一度有官员认为这样很不好,就是因为“工”和“商”占据了太多的人力,导致缺粮现象。这么说的官员后面基本是回家吃自己去了,不是刘彦动手,是身为太尉的徐正和治粟内史的蔡优联合起来使力。

军方接受“工”的兴起当然是因为工业发展对军方有利,同时也是受不了有谁对土地分配指手画脚。

蔡优的反应会那么激烈,是“工”和“商”两个群体源源不断地在贡献小钱钱,谁阻碍治粟内史所属部分获得小钱钱,谁就是他们的大敌。

“巨石、巨木等皆是利用驰道运输而来。”蔡优此时此刻就身在新长安的工地,他很是骄傲地对一身便服的刘彦介绍:“驰道乃是因‘工’兴起,有大才仿先秦而制。”

先秦的驰道就是一种古代版的有轨道路,道路之上铺设木材轨道,专门制造车轮来适用,由马拉着特制的车驾奔驰于驰道,一日可走上千里之遥。

汉国在大造两条国道,其中就包括驰道,就是驰道的建设难度远超普通道路,工程是压在最后。

驰道的建设是刘彦亲自拍马,更是他来进行设计,却是根据现代铁路来画样本,只是使用材料改为木制品。现在他听到有人见过先秦驰道的典籍,惊讶的同时是产生不小的困惑。

蔡优不得不为“工”的发展鼓吹,就好像军方不得不鼓吹战争一样。他还是有理有据的吹嘘,每年的税收额度就摆在那里,再来也是减少了百姓对土地持有量少而产生的矛盾,毕竟打工也是养家的途径之一。

刘彦当然是知道驰道,还知道从新长安到秦岭的驰道长度是七十余里,建设这一条驰道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宫阙缺不了巨木。

“大才?”刘彦来了兴趣:“召来寡人一见。”

蔡优提起那茬显然是事先早有准备,转身对后随从吩咐一声,很快人就被带了上来。

来人是一名身穿侍郎官服的官员,因为现在的人都是长相比较显老,其实是无法从面貌来判断年龄,蔡优介绍了他的姓名、年龄和来历,着实是让刘彦大大地惊讶了一下。

“臣马子欢,拜见王上!”出身羌族的马子欢不管是从穿着还是言行举止都是一名汉人,他的来头并不算小,为石虎设计和修建过襄国和邺城的宫阙。

刘彦看是不是汉人,看的是对汉家思想和文化的认同度,不是看血统。他认为只要说汉家语言,以汉家礼节来要求自己,思想上面也是根寻于汉家,那就是一名汉人。

当然了,是不是汉人也要看长相,至少外观方面不能和汉人有太大的差异,尤其是皮肤和发色方面。这个也是汉人经受白皮肤系羯族的苦难后,挥之不去的痛恨感。

刘彦对有能力的人从不吝啬和颜欢色,一阵鼓励之后,好奇地问:“卿从何处得见驰道?”

马子欢哪敢有一丝的隐瞒?说是从姚弋仲的家库偶然得见,又说姚弋仲之所以有记录驰道的书籍,是姚弋仲向石虎讨要,至于石虎是从哪里得来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