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汉家儿郎千千万(第2/3页)

按修建时间来算,还有更早修建的一处长城,就是西凉边境修建的那个长城,却是从休屠泽向参街谷附近。这一条长城的长度最短。

不独先秦各国爱修长城,其实都是出自防御需要才会修建,西汉连续在西北修建三道长城,足以说明每一个时间段都应对着不同的威胁。而西北的这些长城,到后面重要性是一再降低,不说到了两千年之后,就是到元朔九年也只能是看到一些残垣和基座,是看不到成规模的城墙段了。

对了,就是到两千年之后,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其实也不是秦长城,实际上是明清后面修建的长城。在明清之前,历朝历代修建长城是采取夯土方式,真不是使用砖石。

阳关只是单独的一处关隘,绝不是从西汉保存到现在,却是张氏凉国修建,采取的依然是夯土方式。

张氏凉国不但重新修建了阳关,也对玉门关包括原有的长城段进行修复,就是张氏凉国的人力物力不比西汉,长城的修复是从玉门关到冥泽。耗费人力物力去建造和修复关隘、长城,目的当然是出于需要,也就是针对西域敌对势力。

冉闵早就知道遥远的西北有两处军事重镇和长城段,却是第一次过来。他一路之上走过了草原和戈壁,一伙人显得极度风尘仆仆,靠近阳关之前就能远远地看到一大片的营区。

汇聚在阳关的人已经多达十七万,除开原有的一万驻军以及李匡带来的五千将士,剩下的都是参与进军西域的人。驻军有自己的驻区,李匡带来的将士则是和有志建功立业的人混合驻扎。

“人多是多,有多少能用的?”冉闵见到前来迎接的谢艾压根就没寒暄,问出关键又得到答案,抚慰胡须笑道:“还是很有血性的嘛。”

谢艾与冉闵接触的次数并不多,对冉闵的个性却是多少有些了解,不等冉闵发问,就用最简洁的语言将情况说了一遍。

要说血性,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只是有些民族更软弱一些,有些民族不知道不被灭就不看情况的怼,那是本身历史所带来的背景不同,也就让每个民族在遭遇艰难时采取不同的应对。

人有多少勇气,遇到难事时会爆发出多大的抗争意志,其实先辈曾经做过什么事情很关键,历史上没有过英雄的民族没有榜样,历史上有过英雄甚至有很多英雄的民族则会效仿榜样。这个就是为什么每个国家或民族有没有历史的重要性,无非就是先辈鞭策后辈遭遇艰难该采取什么应对。

诸夏并不缺乏能够成为榜样的历史,每个区域又会因为自己生活的环境,让各个区域的人在面临艰难时能爆发出多少力量,通常生活越是优异的人就越惜命,生活环境艰难的人则是更有韧性。

西北人绝对不缺乏血性,就是很多时候血性是用在不恰当的地方,比如东汉末年西凉军,又比如南宋时期的西夏,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西北人的血性是作为民族抗争的底蕴,与其余区域的同胞共同在艰难时刻为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大汉如煌煌烈日,冥顽不灵终究是少数。”谢艾意有所指:“今上圣明,有雄心壮志,天下何人不从?”

冉闵并不是傻,他就是性格方面比较直,听出了谢艾话中的意思,却是撇着嘴近乎于训斥地说:“汝为今上之臣,国之御史中丞,凡事当不负今上厚望,以权责为重。”

说到底,还是冉闵觉得谢艾办事不利索,特殊时刻许多事哪讲究那么多,没什么是杀人解决不了的事情,没解决就一定是杀的人不够多。

李匡不得不站出来,恭敬行礼之后,说道:“将军,且先入营?”

冉闵这才将目光看向李匡,像是审视一般上上下下看了一圈,没开口说什么,迈步就走。

“家上之言并无它意。”刘猗又像往常那样为冉闵“擦屁股”,略略歉意地对谢艾说:“新亭侯还请不要往心里去。”

谢艾却是露出愧疚神色,低语道:“艾顾忌乡党,却是多有渎职之处。”

“当为人子,何人不如此。”刘猗非常的通情达理,笑道:“若非如此,今上何必遣新亭侯前来西北?”

在很多朝代,对家乡人讲情面是一种上上下下都认可的美德,就算是皇帝知道某个臣子偏袒了家乡,该怎么处理的时候是会怎么处理,可是在感官上却会很喜欢,往往是会从轻处理,更可能在随后就会重用。

很明白的事情,要是连家乡人都能冷酷无情,谁还指望某个谁会感念恩情,不懂恩情的人谁见了都会害怕。所以说铁面无私什么的听着挺好,可是上到皇帝下到同僚都亲近不起来,也就只有注定难有什么关系的百姓会觉得好。

谢艾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既然后面冉闵受命来了,说明他真的是将事情办砸,要不然就不用冉闵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