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各有心思(第2/3页)

“我等……”刘锐看向了范进,满满都是渴望地说:“亦该在青史留名!”

非常的没毛病,作为时隔数十年后第一次进入西域的军队将校,要真的是将西域重新夺回,无论怎么样也会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差别就是被一笔代过,还是干出了什么丰功伟绩被大书特书。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范进吟唱了一段:“有今上背书,终军及班超之伟业,谁不想?”

刘彦也就是觉得解放军的歌曲不合适,只有取有古意一些的,他穿越之前《我的团长我的团》正在热播,听到那首歌立刻被吸引,就改了改当成自己部队的军歌。

汉军的军歌挺多,上面那一曲算是最怪的一曲,另外的军歌基本是取自《诗经》,例如《秦风·无衣》、《秦风·小戎》、《秦风·蒹葭》也都先后成为军歌,它们都是《国风》的一部分。

《诗经·国风》中的很多诗其实都是军歌,《无衣》尚武、《小戎》深情、《蒹葭》意境深远,也是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有流传下来,其余要么不合适,要么就干脆就是残篇。

算起来的话,《诗经·国风·秦风·无衣》绝对是传唱度最高的一首,背景是周天子遭遇夷狄攻破国都不得不出逃,秦人响应了号召出兵勤王,那个时候的秦人就是唱着《无衣》击溃了夷狄,保护周天子抵达洛邑(就是洛阳)。

《无衣》是在秦人连基础生活都无法保证的前提下,为了响应勤王大家伙其实很多人连衣服都没有,然后就是为了表示同仇敌忾,以当时的现实情况作为背景而被创作出来。

其它《国风》的诗歌在秦帝国覆灭之后基本不再作为军歌,独有《无衣》一直是被继承下来,西汉、东汉、两晋、隋、唐、宋、明都有将《无衣》作为军歌,像是诸胡建立的国家就没有视作军歌,其实不唱的本身也很足以说明问题。

西汉的终军在后世并不出名,事实上当时的刘彦听到歌词的时候,知道班定远是谁,却对终军十足陌生,还是特地去查之后才知道终军是刘彻时期的一名外交官和政治家,先后出使过匈奴以及南越,却是在西汉即将对南越开战之前出使被南越相吕嘉杀害,牺牲时仅是二十一岁。

崇敬终军,是他年少而于国有益、有功,又是一个遇事敢于担负责任的人,简单的描述就是有“请缨”的精神和勇气。

部队已经驻营,该布置的岗哨,遭遇什么事又有什么应对,一切都已经办好,作为前线主将的刘锐和随军长史范进,才能得空讲古又展望未来。

既然是前来西域作战,肯定是要更多的了解西域。至少刘锐已经知道鄯善是受汉室影响最深的西域国家,又有疏勒、尉梨、危须、且末等一些部族可以争取。

“拉一批打一批,汉人征战西域历来如此。”范进需要做的功课更多:“联军遣出部队来袭,千余人便发现两三百鄯善人。”

赤哲鲁率军出动,一直严密监控的汉军自然是有情报回馈,他们出营之后没有多久,刘锐这边就得到了信息。

鄯善人离汉室太近太近了,又是西汉时期第一个靠拢向汉人的西域国家,得说的是汉人对鄯善真的不薄,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巧,同时也帮鄯善训练过军队。

数百年过去了,鄯善从楼兰改为现在的名字,一直到东汉政权崩溃之前,汉人军官帮鄯善训练军队才停止,导致的是鄯善的军队有着很明显的诸夏风格。

时间的流逝让鄯善忘却了许多,说的风格是在服侍上面,他们是西域少有的有强迫症的族群,再穷也会将部队的战袍形成统一颜色,还一直都是红色为主调,自然是非常好认的。

“他们最好是今夜袭营。”刘锐一身的甲胄没脱,营盘之内是三班倒的有三分之一的将士保持清醒,外围营地甚至是刻意被放空:“让他们来得了,出不去。”

范进矜持地笑着,可是从模样来看也是在期待。

今夜是月牙夜,没有云朵的天际繁星点点,就是提供的光线很有限。

风在吹拂着青草,草叶互相摩擦之后发出“唦唦”的声音,分布很广的地方才能看到一颗孤零零的树,它的枝丫随风摆动,黑夜之中就好像是一头怪物在张牙舞爪。

赤哲鲁牵着缰绳就站在一颗矮树旁边,他远远地眺望过去,看到的是一座庞大的营盘,栏栅外围每隔五十米左右布置一处篝火,再往里面亦是有着每隔十米左右的一个被木头架起来的火盆,能够看清一个个帐篷有序地排列着,还能看到每隔一会就走过的巡逻队。

站在旁边的是阿加帕和拉巴迪,他们同样都是牵着坐骑的缰绳。在他们身后不远处的一个矮山包后面,有数十个骑兵下马安静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