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 又一场屠杀(第2/3页)

“苻洪有病在身,长途跋涉前往延城(龟兹国都),为的是组织西域人阻止大汉对西域的攻略。”张石虽然是九卿之一的中尉,可还兼任着对情报组织的管理:“我们的探子从西域传回的线报,龟兹国医对苻洪的病情是用病入膏肓来形容,又有传言说苻洪在撤离延城的半途已经病死,只是未能对情报进行核实。”

这一点情报刘彦是早已经知道,桑虞虽然是三公之一的御使大夫可没必要对什么都知情。

桑虞看刘彦的表情,大略猜测关于苻洪的情报刘彦早就得知。他可没傻到去问怎么没被告知,是说:“那么现在那支氐族残部该是由苻健做主了?”

苻洪的兄弟姐妹挺多,一个弟弟是在与汉军交战的过程中阵亡,另一个弟弟干脆就是失踪。他还非常的多子多孙,长子和次子却是早死,三子苻健是家族中很出色的人物,四子苻雄则是鲁莽许多,孙子辈中最出色的是苻坚。

“苻健人在那支联军中,是龙都的副将。”张石说的是李坛传回的情报,后面终于记起应该请示什么:“陛下,战俘应当如何处置?”

刘彦已经学会身为统治者能少开口就绝不开口,尤其是已经有随身史官记录一言一行的前提下,就是自己不在乎的话,也要考虑一言一行会对子孙后代会起到什么作用。

这不,跪坐一旁的史官,他很忠实地提笔记录:元朔十年(公元三五一年)七月二十一日,中尉张石于行辕问天子,战败被俘之兵处置方案。

在这么一件事情上,刘彦并不会有什么顾忌,简约地从嘴巴里吐出一个“诛”字。

史官再次提笔记录:天子曰“诛”,袭击天子行辕之敌兵尽没。

作为史官当然要忠于历史,可史官也必然存在倾向性,比如记载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那一段“天子曰‘诛’”的后面特别点出一项,那些战败之后被杀掉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来袭击天子行辕的敌兵。

杀俘被诸夏认为不祥,可总是会存在一些特例,其中对于袭击天子的任何人就不存在什么祥不详的区分,有一个算一个都属于必须死的名单。

刘彦自然不会去看对战俘的屠杀,他下了高台走回军帐,外面已经成队地押解战俘到空旷场地。

战俘是先被要求挖坑,给出的说法当然不是要埋他们,是要安葬之前战死的人员。

在另外的一侧,战场的打扫还在继续,双方战死的阵亡者遗体是被区分开来,汉军的阵亡者遗体将会被火化,敌军士兵的遗体就真的是会被就地埋葬。

汉军历来是有火化战死同袍的习惯,运回国内之后让家属进行选择,是运到家乡安葬,又或是送往长广郡的烈士园。一般大多数家属是选择烈士园,那里是汉国最大的军人公墓,每年都会有官方进行的公祭仪式。

在这么一个年代里,官方的公祭很被看重,再来就是能够享受非单家属提供的香火,总的来说是被视为成神的过程,汉军的将士对自己可能会战死有一个俗称,那就是战死成神,某些程度来讲是支撑汉军高昂士气的基础之一。

战俘之中还是有聪明人,知道自己根本没可能活下去,只是用行动反抗的人属于极少数,哪怕是知道活不了了也会努力的干活,期盼可能连万分之一都不存在的幸存,或是带着给自己挖个好墓的想法在干活。

汉军后面是监督着战俘将战死的敌人抬来埋葬,等待所能够发现的尸体被清理干净,战俘们是被成串地捆绑起来,那过程之中战俘的反抗稍微激烈一些,免不了是充满了哭嚎、求饶、怒骂等等的声音,但依然不会改变自己面对的命运。

得说的是,汉军已经不再干活埋的事情了,不是觉得说认为残忍,是考虑后续的影响。他们干什么都会有人记载,干掉之后再埋会显得稍微文明那么一点点,反正是比记载在史书上的活埋影响要少一些。

一场几乎是能用“闹剧”来形容的袭击未果事件过去,刘彦并没有离开的意图,他们所处的方位是在柔然国境的东南方向,与草原边军形成掎角之势完成对柔然的监控,再来就是必须要等待李坛攻击出现结果。

在等待的时间段里面,刘彦每天的生活只能用单调来概括,不过这么个几乎没什么娱乐的年代,就算是他回到宫城的话,其实每天在处理国政之后也是没什么娱乐,无非就是听听音乐或歌,再看各种舞蹈,另外一项娱乐只剩下打猎了。

天子出巡队伍遭遇战事并没有被保密,事实上也不应该进行保密,越是捂着就越容易产生不良的谣言,不如以官方渠道进行宣告,还能起到以正视听的正面效果。

消息传到国内的时候,北疆的边军做出了自己该做的举动,辖区范围内适当地向前推进,调出机动部队赶到天子行辕听候指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