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章 谋求西域(第2/3页)

自明朝立国以来,最西也只是控制了哈密一带,对辽阔的西域几乎没有什么控制,更不用说越过葱岭的河中一带,完全没有什么影响。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明朝没有进取心,最根本的原因是动力不足。

经历了蒙古人的占据之后,西域一带诸侯割据、百业凋零,早已不是往昔繁华的西域。整个广漠的西域光是各方势力便有十多个,总人口也就几十万人,这样的地方派驻大军占据成本很大,根本得不偿失。所以到了最后,即便是最西面的哈密卫,大明也都放弃。

西域之所以如此贫困,最大的原因便是海路的兴起,从而导致丝绸之路的没落。而对于处在广漠沙漠中的西域,当失去了商道的价值,也就没有人愿意去那里,没落是不可避免的事。而这便是大明没有经营西域的最大原因。

没有利益没有价值的地方,占据也就没有意义,即便陈越掌权,也不愿意往那么贫瘠的地方派兵,毕竟海外有着太多的辽阔富饶的疆土可以占据可以开拓,但若是能够忽悠顺军前往西域,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顺军的实力,占据现在总人数也就数十万的西域毫无问题,而当西域无法养活顺军庞大的军队时,他们自然会向西越过葱岭,进攻中亚一带。而中亚的叶尔羌哈萨克等汗国已经没落,顺军当能夺得一块立足之地。

到时即便顺军打不过那些骑马的游牧民族,而同为汉人的陈越自然不会旁观,支持一些火枪火炮当无问题。

让顺军成为开拓西域中亚的先锋,这便是陈越的思路。至于能不能成,不妨试试再说。

“王爷和那李过谈的如何?”回去的路上,张煌言策马陈越身侧忍不住问道。

陈越摇摇头:“李过不肯投降。”

张煌言道:“这也是想象中的事情,毕竟顺军还有着不小的实力,不到穷途末路哪里肯投降。”

陈越道:“不愿投降也好,正好可以执行咱们的第二套方案。”

张煌言道:“王爷,不是属下泼冷水,恐怕相比于去西域,顺军更愿意投降。这年头,百姓们最怕的便是背井离乡身死异国,讲究的是个叶落归根。”

陈越叹道:“正是因为留恋故土这种固有的思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背井离乡,我汉人才不愿离开中土,看不到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中土虽大,但我汉人百姓人数更多,有限的土地根本无法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所以,每隔数百年,便有战乱发生,战乱的原因正是如此。而当数十年战乱结束,无数的百姓死于战乱之后,当土地能够容纳百姓之时,便又会迎来和平。而随着和平人口增多,土地不足以供养百姓之时,战乱又起,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我大明千年以来朝代更替的主要原因。自古以来,我汉人王朝都自封为天朝上国,把四周看为蛮夷,眼中根本没有中土以外的土地。而事实上,在大明以外有着更广阔的疆土,有着无数富饶的土地。与其在中土自相残杀,何不把目光看向海外域外,夺取海外富饶的土地,养活我日益增长的百姓!”

陈越的一番话,令张煌言心头剧震,一直以来,对陈越的功绩张煌言很是佩服,可对陈越处事方法,对陈越的优柔寡断,张煌言不是太瞧得上。

事实上随着跟在陈越身边越久,在张煌言眼里,陈越智商能力非常一般,并非多么的惊才绝艳,而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恐怕更多的是运气!

而近日陈越的一番话,让张煌言真正认识到了陈越的胸襟和远见。

姑且不说陈越说的对与不对,能把历朝以来战乱和田地人口建立联系,并总结出战乱兴替的原因,光是这种见识便让张煌言自愧不如。

张煌言也算得上博览群书,也曾读过历朝史书,但从未深思过兴替的原因。

陈越的说法初听起来荒谬,细思却极有道理。每逢朝代末年,也都是土地兼并人口众多,从而导致百姓吃不上饭而不得不造反。若是再有异族入侵,便会有灭国之虞。

结合着自己读的史书,再想想陈越的话,张煌言不得不承认陈越说的也许真的是对的。

而陈越能把目光越过大明放眼世界,从而提出解决兴替的办法,这样的胸怀让张煌言自愧不如!

也许,按照陈越的思路,大明不断向外扩充土地,把多余的人口转移到新占的土地上,如此便能解决有限的土地和越来越多的人口的矛盾。也许,此举真的能够解决兴乱更替!

可是,据说齐王陈越他军户出身,从来没有怎么读过书,为何他却能想的这么远?为何他有这样的见识?这一刻张煌言心中很是狐疑。

“齐王之远见令属下自愧不如,可是齐王,为何您能想的这么长远?为何西域和海外之事您都知道?”终于忍不住心中的好奇,张煌言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