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锦豹子衣锦归乡(第2/3页)

童贯哪里知道陆谦来这汤阴县的真正目的呢。什么韩家财訾,那最值钱的土地他又带不回梁山泊去。浮财虽然也不菲,却也远不能叫陆谦瞩目。虽然梁山泊大军杀进相州后,兵锋刚破汤阴县,安阳城还没有进呢,一个个的韩家子弟就纷纷弃家而逃。

以韩忠彦这一支来论,成人共四子,为韩治、韩澡、韩浩和韩澄。其孙辈有韩肖胄、韩肯胄、韩肤胄、韩完胄、韩宏胄、韩安胄、韩宝胄、韩膺胄、韩昌胄、韩庄胄、韩昭胄、韩贻胄等。内中大半人皆为官僚。只寥寥数人窝居相州。现下也纷纷逃避。

韩氏为彰德府巩固,无数双眼睛都看着他们呢。见到韩家人纷纷出逃避难,彰德府上下军民安还有半点战心?即便韩肖胄这一知府还在城中坚持,也挽不回大局。

相州韩氏享受着祖宗的遗荫,但他们就是一堆被富贵养成了软骨头的蛀虫,可是丁点都没继承下他们祖宗的担当。那韩琦甭管在后世被人怎么褒贬,在现下这时空,名头功业都是被世人崇仰。就算是陆谦这样的穿越者,能机封韩琦的理念,能嘲笑他的保守,却不能否认人的担当。就如他本人所说:“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轰不为哉!”

汤阴县。

县城被破,乡里却还没怎么见到梁山泊置辖。那乡镇中多有竖起杆子,要保卫乡梓的。

姚达也是举旗响应的,他家虽只是地主乡绅,但姚达与陈广交好,后者却是全彰德都首屈一指的好汉,一杆长枪难逢对手。且姚家还有一个姚政,年纪虽然不大,却也在彰德府展露了头角。

姚达的外孙,更是骨骼精奇,天赋异禀,年纪小小就能拉开两石硬弓,早叫陈广见之而欣喜。只是那孩子已经有名师教导,陈广见了再是眼热,也无可奈何。只是不想天有不测风云,那周老头去岁一场大病险些一命呜呼了去,主动提出要陈广来代他传教枪法。这虽然不是正儿八经的师傅,陈广却也欣喜从之。

此遭梁山泊兵马入寇相州,最南端的汤阴县首当其冲。那县城就直若纸糊一般,半点作用没起就被梁山泊拿下。没奈何,谁让县令老爷早早的溜之大吉,以至于城中人心涣散,遂不堪一击。

姚达听闻县城陷落,便就立起大旗来,招募丁勇,护卫乡梓。有他那早就名传汤阴县的族孙和外孙,还有陈广镇场子,姚达的队伍很快就突破了姚家庄这一限制,周遭乡邻纷纷前来,人数很快就膨胀到了四五百人。

而就在此时,一支梁山军队伍从县城开出,是直奔姚家庄而来。

当然,最初时候是没人知道这支梁山队伍的目的地是姚家庄的,就算是姚达也不觉得自己就这般的倒霉。直到那当中的锦豹子杨林被乡人认出。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杨林一身锦衣的骑在高头大马上,是好不得意啊。

别说人项羽粗俗,那韩琦富贵了之后,为什么向皇帝求知相州啊?

「官守乡邦,著令有禁」,这是官场上的惯例,韩琦在第二次入朝掌政前,曾「求知相州」,而得到特。虽然有说老赵家的皇帝是“待遇勋贤”,“有除授本贯差遣,不以为嫌,示眷礼也”。但说到底韩琦当时的心理很耐人寻味的。

是的,韩琦稍后又写了一首诗,来洗白自己:“古人之富贵,贵归本郡县,譬若衣锦,白昼自光绚。不则如夜行,虽丽胡由见……公余新此堂,夫岂事饮燕?亦非张美名,轻薄诧绅弁。重禄许安闲,顾己常兢战。庶一视题榜,则念报主眷。”后世就有人依次来“断定”,此‘昼锦’与楚霸王项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般夸富显贵的‘衣锦还乡’是完全不同的,此‘昼锦’实属韩琦感念皇帝让自己衣锦还乡的眷顾之情。甚至于稍后的欧阳修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开篇便用“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启头,用苏秦、朱买臣炫耀富贵的行为先说明富贵还乡,衣锦而荣,是古今所同,而后避实就虚,不写昼锦堂本身,而是着重写昼锦堂主人——韩琦的高尚品德。这位韩琦的好基友,用苏秦、朱买臣作反面陪衬,来盛赞韩琦不以夸耀富贵为荣,反而引以为戒的行为,真洗得一手好白!

但对于普通的相州百姓来说,那昼锦堂就是韩氏一门荣耀的标记,就是韩氏一门荣耀的标签。只要大宋朝一日不倒,相州【彰德府】那便就是人家姓韩的。

继韩琦筑昼锦堂后,韩治知相州筑荣归堂,韩肖胄知彰德又筑荣事堂,「三世守乡郡」,这在天水一朝,真是绝无仅有的荣耀。

也所以,今日‘衣锦还乡’的主角,锦豹子杨林那就披红挂彩,大摇大摆的骑在马背上,就差叫人敲锣打鼓的叫嚎他杨林‘富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