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6章 西夏覆灭!(第3/4页)

朕将土地分给将士们,有三个目的。

其一,是为了厚赐将士们。

其二,是为了让他们安心守土。

其三,是为了让他们的家眷帮着朕,管束这片土地。”

赵祯环视众将领,继续道:“你们都知道,此地民风彪悍,单凭衙门里的官员、小吏,恐怕难以管束此地之民,所以需要迁移一部分人过来,帮着衙门里的官员和小吏牧民。

此地良田虽少,但足以供应给将士们的家眷。

寇经略在河西用的那一套政令,朕也可以用到此处。

有河西的例子在前,此地必然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另外一个河西。”

种世衡听到此处,拱手道:“官家既然有重任交给将士们的家眷,臣自然没有意见。”

赵祯满意的点点头道:“很好,那就用此地的土地,赏赐将士们。除了驻京的几支兵马,以及河西的镇西军外,其他各军将士,皆可以用功劳,在此地换取土地。

朕虽然没办法让他们跑马圈地,但一个颗敌人的脑袋,赏赐一百亩地,朕还是赏赐的起的。”

将领们听到了赵祯此话,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没有一个人开口的。

赵祯此举,不仅仅赏赐了将士们,恐怕也有重编各军将士的打算。

不然他不可能不对各军将士们所要挑选的土地加以约束。

比如,镇国军的将士们,可以在兴庆府挑选土地,兴国军的将士也可以在兴庆府挑选土地。

那么等到土地分配完成以后,他们的家眷就要迁移过来。

到时候镇国军和兴国军一旦被调离兴庆府,那么将士们自然没办法跟随过去。

最大的可能就是留在兴庆府的将士们被编排到一起,归入到坐镇兴庆府的驻军指挥。

赵祯此举究竟是为了削弱他们的兵权,还是说另有目的,将士们也猜不透,所以没有人开口。

寇季在听到了赵祯如此说法以后,脸上有些意外,但是也没有开口。

赵祯见没人开口,就继续道:“当然了,选择留在兴庆府、定州等肥沃的土地上的将士,和选择去贫瘠地方的将士们的待遇,会有所不同。

选择留在兴庆府和定州等肥沃土地上的将士们,必须要等到各级的都头、部头等人挑选完了土地以后,他们才能挑选。

而选择去贫瘠地方的将士们,朕可以适当的给他们加分一些土地。”

西夏境内的土地,有肥有贫,自然不能一概而论。

质量上的不足之处,自然要用数量弥补。

将领们听了赵祯的话以后,依旧默不作声。

赵祯对他们摆了摆手,“你们下去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将士们,顺便吩咐火头军,杀猪宰羊,大庆三日,为我大宋征灭西夏贺!”

“喏!”

将领们对赵祯躬身一礼,各怀心思的离开了王宫正殿。

将领们走后,寇季有些按耐不住的开口问道:“官家,您是打算重新编排西北的兵马?”

赵祯笑道:“西北的兵马,你已经编排过一次了,朕何须再次编排?”

寇季疑惑道:“那你……”

不等寇季话说完,赵祯就坦言道:“朕之所以没有给将士们划定地方,就是为了验证四哥之前说过的一件事。”

寇季略微一愣。

赵祯笑道:“四哥之前说过,我大宋的兵制有所缺陷。”

寇季结合着赵祯的说辞,略微思量了一下,道:“官家说的可是将不动,而兵马频频调遣的兵制?”

赵祯缓缓点头,“朕此次随军而行,算是切身的体会到了兵马频繁调动之苦。我大宋为了防备武人,一直推行的是将领待在一地不动,兵马由南到北的调遣。

兵马行军,短则数日,长则一年半载。

我大宋兵马几乎是三年一调,许多地方的兵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到了赶路上了。

如此一来,还有什么时间去操练?

还有什么时间去熟悉地方,熟悉作战的战场?

兵马怎么可能不羸弱?

地方坐镇的将军,对于手下频繁调动的兵马,也难以负起责任。

花大力气训练好了兵马,最终却被调遣到了别人麾下,便宜了别人。

他们怎么可能会花费大力气去训练兵马?

如此一来,我大宋养的百万兵马,跟养了百万闲人有什么区别?

朕有心重振大宋,有心革新,自然不可能看到此类的弊政继续推行下去。

四哥此前讲过,想要改变此弊政,就必须换一个法子,遣将不调动,将动兵不动。

在中原腹地的话,此事有弊端。

兵马长期待在一个地方,必然会被地方豪强腐蚀,成为他们手里为祸乡里的武器。

可在此地不同。

地方已经没有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