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3章 张美人……生了!(第2/4页)

武勋们一个个窝在家里当咸鱼,不可能发声。

寇季、种世衡分别执掌着枢密院和三衙,他们是此次改革兵制的参与者,也不可能发生。

他们不发声,朝堂上其他人也不敢发声。

只有军中有一些反抗的声音流传出来。

但是被他们的上官告诫了一番以后,一个个皆闭上了嘴。

能留在军中的,自然是朝廷保留下来的。

他们在此次变动中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帮那些被裁撤的兄弟们叫一叫屈就行了,却不敢跟朝廷作对。

汴京城的兵马整顿完了以后,大宋各地兵马的摸底情况也接近了尾声。

大宋各地兵马摸底情况完成以后。

出现了一个让人十分愕然的局面。

大宋百万兵马中,能打的兵马居然有八十万之多。

只不过其中四成在禁军,另外六成居然是厢军。

赵祯在知道了此事以后,哭笑不得的郁闷了好几日。

在赵祯和寇季准备对汴京城以外的兵马出手的时候,汴京城以外的兵马也收到了风声,各地兵马隐隐有些动荡。

正当各地兵马准备反抗赵祯和寇季二人改革的举动的时候。

赵祯和寇季二人却并没有下达裁军的命令。

而是开始给军中的一部分将领、校尉授官。

其中被朝廷定为三品的四个大将军职,最引人注目。

一连串的封赏过后,军中的大部分将军、校尉,被他们收买了。

军中的将军、校尉们,配合着各军中的监军,轻易的就将各地兵马的动荡安抚了下去。

然后就是一个字。

调!

各种调!

各种稀奇古怪的调令,各种闻所未闻的调令,相继出现在各军中。

往往将士们在接到了调令,赶往下一地的途中,新的调令就会出现在他们手里。

伴随着调令出现的,还有一些军令。

调令调他们行军,军令则是用来分割他们的。

总之,一连串的调令和军令,彻底将大宋朝所有的兵马调动了起来。

也彻底让大宋朝所有的兵马晕了头。

为了应对将士们在行军途中的消耗,朝廷可是出了一次大血。

国库的钱财足足耗去了三成。

各地常平仓内的粮食也耗去了一成。

要知道,现如今的国库,可不是以前的国库。

经过了扩建,国库前所未有的庞大。

里面存储的钱财,也前所未有的多。

三成钱财,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

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消耗。

朝廷出了一次大血,收获到的成果也是喜人的。

各地的兵马在不断的调动中,完成了整编。

等所有的将士们反应过来以后,已经出现在了新军当中。

成为了新军的人。

将士们连闹事的机会也没有。

到了新军中,放眼望去,大部分都是陌生人。

他们很难聚拢在一起闹事。

将领、校尉、监军等人,为了避免他们闹事,没日没夜的操练他们,他们也没有那个闲工夫去闹事。

总之,当大宋所有人都知道了朝廷要做什么的时候。

朝廷已经把能做的都做完了。

熟悉的风格,熟悉的套路。

让许多熟悉寇季的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他头上。

不宣而办,先斩后奏,是寇季寇枢密最常用的伎俩。

此次兵马改革当中,如此伎俩多不胜数。

寇季寇枢密,显然是此次兵马改革中,最大的黑手。

一些得了好处的将士,自然念着寇季的好。

一些在禁军中混高额俸禄,却被发配到了地方当地方兵马的将士,自然是四处抹黑寇季。

于是乎寇季的名声出现了两极化的分歧。

有人说寇季英明。

有人赞寇季心黑。

寇准在得知了军中近数十万将士骂寇季心黑的时候,大醉了一场。

似乎是放下了什么天大的心事。

那些个吵着嚷着要提防寇季功高盖主的人,一个个也闭上了嘴。

然而。

这一切的一切,寇季都没时间去在意,因为他被赵祯留在了宫里。

后宫。

凝香殿。

赵祯背负着双手,在殿内焦急的转着圈圈。

寇季坐在一旁,一脸无奈的看着他。

“官家,臣留在后宫里,合适吗?”

赵祯脚下一顿,哼哼道:“你都在后宫里住了两日了,现在说这话有用吗?”

顿了顿,赵祯又道:“再说了,是朕强留你在宫里的,谁敢乱嚼舌根子,朕扒了他的皮。”

自从天下强兵皆归了枢密院以后,赵祯行事、说话,已经超过了一般的霸道,变得十分霸道。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稳婆和御医都说了,张美人就在这两日生产,那么张美人必然在这两日生产。官家不必着急,也不必将臣留在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