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1章 波澜再起!(第3/4页)

寇季让他们自己挑弟子,朝廷培养。

算是对他们十分有利的。

仵作们听完了寇季的话,依旧愣在原地。

寇季见此,略微沉吟了一下,喝道:“这是公事!你们当我刚才的话没说过,以后我让你们做什么就做什么。”

此话一出,仵作们齐齐向寇季施礼。

“喏……”

跟官面上的人打交道,果然还是要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

寇季吩咐道:“回头我会奏请官家,在城外设立一处学医的地方。你们上差的时候,就好好上差。下差以后,就带着你们的弟子,一起给我到学医的地方学医。”

“喏……”

“你们中间应该有不少人去过地方,知道地方上有那些精通刨尸的人。你们写信给他们,让他们来汴京城。邀来一人,赏钱一百贯。”

“喏!”

仵作们在得知有赏钱以后,声音明显大了不少。

寇季继续道:“等你们研究有成的时候,我让你们把医术教给谁。”

“喏……”

仵作们再次齐声应允。

反正寇季给的医术,又不是他们家传的东西。

只要朝廷发钱,让他们教给谁都行。

“散了吧!”

寇季摆摆手。

仵作们齐齐退出了寇府。

寇季在仵作们走后,到了书房,提笔写下了一道命令,命令是给军中的大夫的。

随军的大夫,只要随军时间超过三年,几乎都在人身上动过刀子。

他们才不在乎什么人死为大之类的话。

只要能精进医术,能救人,他们就愿意学。

此后几日。

寇季都在为此事忙碌。

寇季在跟赵祯商议过后,在东城门外,找了一间大的院落,用于仵作们学习医术之用。

寇季不指望那些老仵作们学会医术。

他是想借着那些老仵作的解剖经验,验证大食的医术,纠正其中的偏差,让他们的弟子们学习。

真正学习大食医术的主力是他们的弟子,还有那些随军的大夫。

院落准备好了以后,寇季就直接让那些仵作们,将大食的医术分门别类,开始从最基础的学习、验证。

仵作们学习的方式也简单粗暴。

在熟悉了大食医术几日后,就果断向寇季讨要尸骸。

反正朝廷答应了给他们提供方便,他们为了尽快的学会医术,问朝廷讨要一些尸骸也没什么。

他们一个个都是经年的老仵作,手里解剖的尸骸,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抱着尸骸睡觉,他们都不带怕的。

所以刨尸对他们而言就是家常便饭。

寇季将此事上报给了赵祯以后,赵祯果断让人弄死了关在牢里关了几个月的拍花子的,送去给了他们。

他们拿到了尸骸以后,果断开始上手学习。

过了大概半个多月。

距离汴京城最近的随军大夫,尽数入了汴京城。

寇季将他们安排到了学医的地方。

随军的大夫一个个也不是善类。

他们跟那些仵作们凑在一起待了几日以后,也就混熟了。

仵作有解剖技艺、随军大夫们有医术。

双方凑到了一起,互相辨证下,学习的速度更快了。

用一日千里形容也不为过。

毕竟,他们学习的大食医术,并不是什么残缺的医术,而是经过了四五百年沉淀的,成熟的大食医术。

所以他们初期学习的时候,只需要将大食的医术验证一番,确认可行以后就行。

并不需要反复的去推导。

一些需要反复推导的医术,他们都暂时放在了一边。

他们在学习了半个月以后,看到了寇季拿出了上千本书给他们,他们就知道,寇季给他们的很有可能是一套另成体系的医术。

而新的医术,十分符合他们做事、行医的方法。

新的医术一旦推广出去,很有可能打破大宋现有的杏林的格局。

所以他们迫不及待的想尽快的整理出一套成型的医书,为以后两种医术的竞争,打下有力的基础。

寇季盯着他们,看着他们走上了正轨以后,就把目光从他们身上挪开,放在了大理身上。

大理使节杨允贤回到了大理以后,去了风琶部,花了十万贯,领走了自己的族弟,然后返回了大理的都城,将大宋的条件告诉大理郡王段素真。

大理郡王段素真在得知了大宋的条件以后,搜空了国库,凑出了两百万贯。

大理郡王段素真再次派遣杨允贤为使,前往了大宋,表示答应了大宋提出的条件,并且递交了国书。

然后派遣人押送着两百万贯的东西,送往了大宋。

两百万贯财货,被押送出了大理都城,过了弄栋府,进入到了会川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