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8章 ‘恋家’二字的强大(第3/4页)

为了避免赵祯脑子一热再给他赐女子,寇季赶忙转移话题道:“官家,何仙姑的事情暂且不论。只要我们君臣不搭理她,她纵然有通天的手段,也无济于事。

眼下我们君臣更需要关注的是陕西府的事情。”

赵祯听到了寇季谈论起了正事,便正经了起来,“范仲淹三日前派人送奏疏给朕,告诉朕,他已经和庞籍到了陕西府。

经过了短暂的了解,陕西府的穷苦,可比你我知道的更加严重。

从陕西府寺庙里清查出的那些田产,仅仅只能帮助一小部分百姓。

在纺织作坊搬去陕西府之前,我们还得想想其他办法,帮范仲淹缓解一下压力。”

寇季思量了一下,道:“我们既然没办法给陕西府的那些穷苦百姓分田,那就将其中一部分人纳入到军中,吃一份军饷。

如此也能缓解一下范仲淹的压力。

陕西府出强兵,当地的百姓稍作训练,便会有一些战力。

我们组建新军,从各军中抽调的精锐,已经逐渐入营。

如今就剩下了招募新卒,补足军中的空额。

刚好可以将陕西府的百姓补充进去。”

赵祯略微皱了一下眉头道:“大理境内,特别是景昽等地,地势十分复杂,多烟瘴之地。川府毗邻大理,川府境内的百姓,应该更容易适应大理。

从陕西府招募新卒调遣过去的话,会不会不适应大理?”

寇季闻言,笑道:“我也是陕西府的人,我知道陕西府的百姓是什么样子。他们十分寡言、对谁都和善、十分踏实、十分耐劳。

秦汉唐的盛世中,也有他们一份功劳。”

说到此处,寇季感慨道:“他们其实并不好战。”

赵祯沉声道:“可秦汉唐时期,关中兵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寇季笑了一声,道:“他们之所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因为他们恋家。”

赵祯一脸狐疑,有些不能理解。

恋家也能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条件。

寇季见赵祯心中有疑惑,便解释道:“正是因为他们恋家,所以他们在出征的时候,总是想着可以安安稳稳的卸甲归田。

战场之上,唯有战胜以后,才能安安稳稳、风风光光的卸甲归田。

战败以后,不是沦为尸骸,就是沦为别人的俘虏。

所以,他们想要安安稳稳、风风光光的卸甲归田。

唯有战胜面前的所有敌人。

所以他们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赵祯闻言,依旧拧着眉头。

寇季继续笑着道:“其实我炎黄子孙皆是如此。”

其实不光是陕西府,整个华夏的炎黄子孙,在出征的时候,都会带着一份卸甲归田的期盼。

只不过受军功制的影响,陕西府的人感触更深一些。

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以后,在军功制被取代以后。

关中兵出关中的次数就变少了,也就没那么显眼了。

但一些在军功制影响一下,铭刻在骨髓里的东西,很难被消磨。

后世的许多人都觉得,秦兵强悍,是因为军功制的因素。

可在秦兵征讨六国的时候,凭借着军功制攀上顶峰,成为万众瞩目的大人物的草根秦兵,少之又少。

所以军功制只是影响秦兵强悍的其中一个因素。

真正使得秦兵强悍的是秦国严苛的律法。

严苛的律法约束着秦兵,必须一往无前的冲杀。

因为他们一旦退了,或者畏惧了。

就会受到严苛的惩罚。

自己会被斩。

同伴、家人也会跟着受罚。

所以秦兵出征以后,想要安安稳稳的卸甲归田,唯有拼命的往前冲杀一条路可以走。

退,死。

败,死或者发配。

无论是退,还是败,一辈子也有可能回不了家。

对于炎黄子孙而言,一辈子也回不了家,比生死都大。

寇季也是上过战场的人,他知道在战场上,普通的将士在意的根本不是什么军功、也不是钱财,他们大部分人更在意的是能不能赢,能不能快点回家。

一个普通的将士,为了归家,他可以冒着杀头的风险叛逃,他也可以冒着身死的风险拼命厮杀。

为钱财、为军功豁出去性命的,一直都是少数人。

因为在战场上,想要博得大的军功,想要缴获更多的浮财。

就必须承担同等的风险。

所以真正支撑着普通将士在战场上拼命厮杀的是‘卸甲归田’四个字,而非‘马上封侯’四个字。

对于一个常年在外奔波的人,你给他一个回家跟亲人团聚的机会,远比你给他一笔浮财,更让他觉得欣喜。

“陕西府的人,一旦入了军营,想要卸甲归田,想要归家,就必须克服一切的困难,努力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