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你们的膝盖,不会打弯么?(第3/4页)

“蒲恩朴忒托哈给思密达!(谨遵上命)”高丽兵领命,松开苦菜子。

苦菜子一被松开,立刻扑到松间郎身上,死死抱着他的胳膊。

松间郎苦笑道:“苦菜子,快给将军大人磕头!”

窟菜子没有磕头,只是把头埋在松间郎怀里,不敢抬头,还不住抽泣。

“无妨。”李洛淡淡说道,“青壮都到关东打仗了?”

泉生郎赶紧说道:“是的将军大人,青壮们都到关东打仗去了。”

“为何你们这么听话,把自己的子侄送到关东打仗呢?”李洛又问。

松间郎忐忑无比的回答:“地头和武士逼迫,不得不去啊!青壮们走了,粮食和铁,盐都带走了。”他满脸悲苦,愁云惨淡,满是底层老农的沧桑之感。

李洛点头。农民们是社会底层,而且缺乏组织性,怎么可能违抗武士和庄园主的命令?

“走了。”李洛烤了会儿火,就站起来。“传令,这户百姓不要滋扰。”

他纯粹是同情这几个人。他又不是嗜杀狂魔,怎么会胡乱杀人?人要是没点同情心,也就真的堕落了。

“恭送将军大人!”两个老樵夫按着苦菜子给李洛磕头。

直到李等人走远,三老一小才松了口气,竟然出了一身冷汗。

“还以为要被杀掉呢,想不到竟然捡回一条老命。这元寇大将,倒是面善的好心人啊。”松间郎感慨地说道。

“你懂什么。”泉生郎摇头,“这元寇大将不是蒙古鞑虏,不是高丽人就是汉人。不然我们是活不了的。”

松间郎捧着花白的脑袋蹲下来,唉声叹息地说道:“蒙古兵在关东到处杀人,这仗不知道打到什么时候,你我的儿子,还能活着回来吗?”

泉生郎颤巍巍的站起来,“还是求求河童大人吧,保佑他们平安归来。苦菜子,你也去求求河童大人,保佑你的父亲平安归来。”

几人来到村中供奉河童的小神社,磕头祈祷。

小神社中的“神子”,早就跑路了。神龛上的“御守”(平安符),也撒的到处都是。苦菜子拿了一个“御守”挂上,又继续拿,挂了一脖子的“御守”。

“哎呀,苦菜子!御守可不能多拿啊,河童大人会不高兴的。”松间郎赶紧阻止苦菜子继续拿平安符。

却说李洛来到村中最大的和屋,乃是一个武士留下来的庭院。那武士早去了关东打仗,他的妻子家人今天也逃走了。

这个庭院,当然留给了李洛来住。

李洛进了庭院,发现是一处典型的枯山水建筑。枯山水园林传自汉代,多用石头,苔藓,枯树等死静之物,摒弃绿树红花小桥流水,营造枯寂空灵之感。最早是寺庙使用,标榜僧人的苦修自律。

镰仓幕府鼓励武士参禅之后,武士们受到影响,也流行建造‘枯山水’建筑,表示要想僧人那样修炼武士之道。

李洛走上原木建造的庭廊,登堂入室,进入昏暗的和室,吩咐点亮油灯。

室内四壁之上,挂着几幅山水图,还有两幅书法,内容都是白乐天的诗。一首是《长恨歌》,一首是《琵琶行》。

白居易果然是对日国影响最大的诗人啊。李洛有些感慨。

为何日人最喜欢白乐天的诗?因为白乐天的诗,风格忧郁伤感,又清新自然。而日人向来追求“物哀风雅”的悲情之美,又极其亲近自然,崇尚所谓的“幽玄”。

白居易的诗,完美的契合了日人的“幽玄”之思。

所以,无论是《源氏物语》,还是《枕草子》等文集,处处可见白诗的影子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白诗是日国诗歌之母。

主人的案机上,有《吕氏春秋》、《昭明文选》、《世说新语》等中原典籍。只有一本是日国的《竹取物语》。

此时的日国,和战国时代的日国,上层文化的差别很大。

战国时代的日国上层,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更像后世的日国。

可此时的日国上层,更像另一个唐宋。此时大行其道的是古诗,参禅,书法。而茶道和花道还未流行,武士道起步不久,歌舞伎更没有出现。日国上层,很多甚至只会汉语不会日语。

宋朝灭亡后,元朝占据中原,终于让日国刹住了学习中原的脚步。日人认为中原华夏已亡,而华夏文脉已在日国。

所以,即便明朝建立,日国也没有再像学习唐宋那样学习明朝。在他们看来,明朝属于被胡化的汉文明,没有多少东西值得他们学习了。

李洛翻了翻几本书,就吩咐生火,然后休息。

第二天大早,雪小了不少,李洛下令开拔往南边而去。

李洛离开村庄时,眼睛扫到松间郎的屋子窗口,感觉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在打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