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老政客的凶狠无情(第2/3页)

李洛不再打扰崔秀宁写法条,他自己也在对面坐下来,开始策划期货交易所的交易规则。

李洛超过期货炒过股票,对这东西可不陌生,很快就搞出方案。

棉花和蚕茧的交易单位就用新设定的“钧”,也就是一百斤。最低交易单位是一百钧,也就是一手。按照现在的价格,一万斤棉花需要两百多银元,所以,门槛比较高。

但农户作为天然卖家,可以委托乡村公所统一出面交易。税收按照交易金额来收取,那么乡村公所就和农户利益一致。

采用T+0交易,可以买空。杠杆只有十倍。最小价格波动单位是一分银元。交易时间嘛,从上午辰时开始,到下午未时结束,共四个时辰。

交易凭据采用记账单制度,用骑马印记账单,交易所和客户各持有一半。开户当然需要身份证件,要登基证件号码。

唐国的身份证号码,用州号加天干文字组合。如益州某人,身份证件号码就是益—甲乙丙丁午已庚辛,共九个文字,不会重复。

结算方式,也是记账法。交易所和客户之间不产生直接资金交割,而是双方都在银行存单上变更划账。

这是后世清末的金融交易所的办法了,没有任何电子交易条件。

交易所,每县设立一所。交割仓库也在县城。

李洛设立交易所,核心目的是为了用市场手段平衡棉花和蚕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不被商人压榨。

但客观上,朝廷每年肯定会得到很多交易税。银行存款和贷款也能快速增加。

如今,随着各地生产恢复,加上唐廷对商业商人的开明政策,使得商业越来越繁荣。银行的贷款越来越多,和存款额相差已经不大,银行不再亏利息了。

截止三月,大唐银行的数据是,各州郡分行的存款总额是两千八百万元,贷款总额是一千五百万元。由于贷款利息是存款利息的三倍多,所以大唐皇家银行不再亏损。

当然,这只是账面上的。要是出现大量呆坏账,那还是要亏损的。

李洛写完之后,将方案递给崔秀宁,“肯定是有遗漏的,你看看再说。”

崔秀宁看了半天,“看上去是这么回事。可报价指导呢?各地的市场行情千差万别,市场供需也不尽相同,价格肯定也不同。不可能硬性的统一报价。后世价格统一,是建立在发达的物流基础上的。”

崔秀宁一提,李洛也觉得像后世那样统一报价不太现实。物流这么落后,统一报价反而会妨碍市场。

“那就以州为单位,各自报价。”李洛修正道。“只能这样了。某个州的价格低,自然外地来买多的商人就多,价格就起来了。某州价格高,外地的棉花进来,就有人做空。各州的价格,官府会有一个参考标准。”

崔秀宁又道:“还有一个问题。自古以来,商人都会打压蚕农的蚕茧价格,这是商人的本性。我们设立交易所,目的是为了保护棉农和茧农。”

“可要是布商们联合起来做空呢?来一场金融危机?有没有可能?”

联合做空?

李洛思索着这种可能。在布商强势的现在,这种可能完全有可能发生。各州分开报价,那就不再是一个整体的全国市场,盘子那么小,完全有可能被当地商人操纵,做空原材料是必然的。

除非……不许做空。

可要是不许做空,那还是期货吗?交易活跃性就没有了。

崔秀宁道:“后世金融那么发达,都有人操纵市场无法禁绝,别说古代了。就算不许做空,大商人也可以操纵市场打压价格。”

李洛想了一会,只能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三方交易。将政府也引入进来。交易所作为政府代表,作为中间商。布商联合打压原材料,他们的报价交易所可以不接。只有交易所认为价格合理,才会接受交易。

可这样一来,就又容易滋生腐败。因为交易所的权力变大了。

扯到最后,还是吏治是根本。

但也只能这样了。

除此之外,李洛实在想不出好的法子。

不这么干,就无法解决“压榨蚕农”这个千古难题。朝廷专卖的东西够多,不能再增加农产品专卖了。

他不能让大唐的棉农和蚕农哀叹“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现在丝业和棉业越来越庞大,很快将会成为支柱产业,事关千千万万农民的利益,也只有金融手段能收到效果了。

慢慢来,就当试试水,治大国如烹小鲜。他有的是试错机会。

夫妻两人商量了半天,才将这个交易所的章程定下来。

做皇帝难,做一个好皇帝更难。李洛现在深有体会。

可是要说做皇帝的乐趣,掌握神器口含天宪的滋味,那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