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这是朕,给洛阳的承诺!(第2/4页)

“午时二刻已到,验明正身!”监斩官大喝。

宪兵上前,仔细的验明正身,回道:“已验明正身,并无顶替!”

八十多个死刑犯以及倒霉的孔治,都被塞住嘴巴,五花大绑的被按在刑场上无法动弹。可是他们的耳朵,还能听到周围的谩骂,眼睛还能看到周围的鄙视和厌恶。

汉奸……死了都没有好名声。

“午时三刻已到,行刑!”监斩官下令。

宪兵们一起上前执行死刑。这过程很是血腥吓人,可是围观的人不但不见减少,也越来越多。

“快!快啊!看杀头了!”

“苦也!倒是来的晚了!”

几个半大的孩子一身热汗的往人群中冲来,努力的往前挤。

然而徒劳的是,由于人太多,他们怎么也挤不进去,只能满脸焦急的往上蹦,伸长脖子瞅。

可人山人海这么一挡,哪里还瞅的见法场?但见万千人一起踮着脚,脖子就像被人无形中提拉着一般,人人高了一大截。

“憨货,往妇人堆里挤啊!你们一挤,她们就只能让,就能挤到前面去了!”一个长相油滑的汉子对这群孩子说道。

他说的当然是好主意。可问题是,他不敢这么干。

这群孩子,倒是可以这么干。等到他们搅乱妇人们扎堆的地方,他就乘机跟着挤进去。

果然,几个孩子一听,就赶紧冲向大娘子小婆姨扎堆的地方。

“啊呀!小东西!作死么!”

“哪家不管养的小子,挤个甚么!”

“哎呦,哪来的皮猴子……”

妇人们要么跺脚咬牙,要么气的开骂,可只能努力的让开,任由这些男孩泥鳅一样挤进来。

此时的法场上,只听锵锵一片令人毛骨悚然的利刃出鞘声音,一群宪兵一起抽出唐刀。

别看唐刀很窄,可唐刀如今是天下最精良的刀,以唐刀的锋利,受过军事训练的宪兵完全能做到轻而易举的一刀断头。

而身穿玄甲,外罩绣着獬豸兽的背心,手持修长唐刀的宪兵,也远比那坦胸露腹、手持大刀的刽子手好看养眼。

唐廷没有所谓刽子手,斩杀死囚都是宪兵或警士执行。李洛认为,用刽子手是懦弱的表现,泱泱大国,处决犯人还要专门培养刽子手,不是懦弱是什么?

宪兵和警士作为军警,都害怕处决犯人,那还能指望他们治安防暴?

血光一起,只听“轰”的一声,人群猛然往后退,伴随着惊叫。其中女子的声音格外高亢。

都很想看,可犯人的脑袋一被砍下,他们就又感到害怕。

然而,在无可救药的好奇心理促使之下,因为惧怕而后退是暂时的。很快,人群再度往前挤,努力去看清地上的人头。

而在人群之外,犯人家属也都到了,他们人人戴孝,推着运载棺木的马车,人人哭泣。

可却只听哭声,不见哀戚之色。

因为,他们都是假的,并不是真正的犯人家属。犯人们的家属都在河北,在河南根本没有家人。可他们有仆人故旧,这些人花钱雇人充当家属收尸,再负责安葬。

这是丧礼。就算是汉奸,死后也不是不能享受。

而孔治的家人都在曲阜,也没有这么快赶过来。

于是,这些充当“群演”的收尸人,一下子有了不少生意。

当即有士子感慨的写诗说:

“罪骨今尚雇人收,来年有谁祭坟头。倩君惜羽守汉节,莫使遗臭满神州。”

汉奸们被斩杀后,监斩官回宫缴旨。李洛下令将汉奸们葬在一起,命名为警世坟,立碑刻其罪,警世后人。

李洛不知道的是,不久之后的第二年清明,就有士子写诗曰:

“清明时节雨未晴,城外处处祭祖人。若问寂寥何处是,荒草萋萋警世坟。”

在开封做完了这一切,李洛就要离开开封了。

翌日,李洛下令西巡洛阳。

李洛刚动身,洛阳当局的“探驾”班子就驰马赶到新郑,给皇帝请安,奏报洛阳事宜。

然后,“探驾班子”就随驾西行,每走五十里,就由两个人骑快马离开天子大队,赶去洛阳汇报天子行程以及沿途停留之地,这叫“报驾”。

这沿途之上,地方官都要在路边跪迎,并且相送数十里,这叫“送驾”。

探驾和报驾,以及送驾,是接送皇帝的礼仪。只要讲究,就不能省却。

随着大唐越来越稳固,礼仪也越来越完备了。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李洛操心过问,礼部和臣下就会主动安排好。

“报——御驾已到新郑!”

“报——御驾已到荥阳!”

……

就这么一路报过去,一路送驾,一路西行,排场很大。

九月二十一,唐主亲率五万大军,驾临洛阳。新任没几天的洛阳京兆尹罗微,率领刚刚搭建的京兆尹官员班子,出城迎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