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天下有此君父,何其幸也!(第3/4页)

“臣当年在高……东州时,元军东侵,也是冬季,数十万百姓被逼的南迁。当时,臣就是参与赈济的官员。那场赈济前后花了两年功夫,耗费钱粮八百万。当时高丽国库耗费一空不说,李氏和金氏等数十家世族,还拿出大量钱粮借给王廷。”

为何高丽王当年这么好心要赈济几十万南下的北方高丽百姓?

很简单,怕难民造反,因为当时高丽精兵被元军消灭了,无法镇压流民,只好忍痛咬牙赈济。结果花干了国库不算,还欠了门阀一屁股债,好多年才还清。

要是当时有一支大军在手,高丽王廷宁愿镇压,也绝对不会赈济。

另外一个高丽大臣金崇信也出列道:“启禀陛下,李签之言属实。倘若是百十万人往一个方向逃难,又是冬季,那么赈济所费,会暴增数倍。”

为何高丽大臣知道,汉人大臣就不清楚?

因为他们还没有遇见过这种赈济。

之前的赈济,流民来自四面八方,群体也比较分散。并不是某个地区的人口大量的集中的突然往一另一个地方迁移。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流民只是到处流浪找食物,不会走的太远,吃饱了就自己回去种地。而后者,则具有集体大移民的性质。

一个地方的人口空了,而另一个地方的人口暴增。由此带来巨大的社会生态灾难,引发一系列的长期的影响。

唐廷汉人官员大多很年轻,多是底层出身,经历和眼界还真比不上李签这样门阀出身的政客。

“陛下,赈济流民代价太过巨大,实在是大唐难以承受之重。臣请以社稷为重,阻挡流民南下。他们虽是汉人,可毕竟还不是大唐百姓。大唐不救他们,这后世史书也无法苛责什么。”李签道。

谁知,李洛却毫不犹豫的摇头:“李卿,你虽然所言有理。可河朔数百万汉家百姓,乃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朕就算付出再大代价,也不能不管!”

李洛神色坚定无比,“朕不光是大唐的皇帝,更是华夏子民的皇帝!钱粮事关社稷,的确重要,可数百万河朔汉人,更是重于泰山。朕意已决,接纳流民南下,无论忽必烈什么花招,朕都以民为本,岿然不动!”

林必举和龚侃等大臣顿时热泪盈眶,不由自主的一起下拜:“陛下……陛下真乃……千古圣君!”

“天下人有此君父,何其幸也,何其幸也!”归唐不久的文艺寺卿关汉卿,更是泪流满脸,“天下真英雄,不会再发广武之叹了啊!”

李签也叹息着跪下,“微臣惭愧万分!陛下之心,感应上苍,春风化雨,实不是微臣所能蠡测啊。”

皇帝的胸怀,实在让所有臣子都心生感动。

“好了。都起来吧。”李洛淡淡说道,“先说军务。要接纳数百万流民,军务大略也是关键。至于北伐,就不必再议。”

林必举和杨汉明等人虽然是文臣,对军事不在行,可也明白,此时仓促北伐,风险实在太大了。

作为大唐宰相,他们深知唐军的弱点。

“陛下。”林必举出列,“当务之急,一是赶紧加强防务,二是做好接纳流民和赈济准备。”

“陛下。”兵部尚书都烈出列,“眼下黄河之南淮河之北,不算洛阳禁军,大唐有重兵十八万七千余人,大半布置在黄河南岸。平时用来防守绰绰有余,可要是应对几百万流民,谨防元军趁乱南下,则还不够。”

“臣请旨,立刻发动南岸州县民兵,协防黄河,维护秩序,以免流民无法控制,造成大乱。”

李洛毫不犹豫地说道:“准奏!动员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各地民兵,由县令和县尉直接统领,受郡守节制,协助官军。”

圣旨一下,当即兵部就发了部令,军师府用了印,皇帝用了玺,然后火速送出皇宫,连夜传令各州县。

十几万民兵将会被动员组织起来,协助官府维持秩序,防御元军趁火打劫。他们只是民兵,战斗力当然不强,可维持治安差不多了。

“传旨,速抽调临安驻军五千、襄阳驻军五千、金陵驻军三千、浔阳驻军两千、镇江守军一千、鄂州驻军两千、汉阳驻军一千、松江驻军一千,共两万人过江北上,以荆州节度使董虎臣统带!”

“遵旨!”

抽调两万精兵北上支援,已经是唐廷短期内能调动的最大陆军援军了。

说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大唐如今已经有水陆八十万大军,为何紧急关头,只能抽调区区两万兵马北上?

这一点,文武大臣们都是心知肚明。八十万大军,听起来吓人,其实还真不敷使用。

第二次北伐前,唐军有七十万五兵马,可北伐后减员不小。如今这八十来万,还是收编了淮南宋军,补充新兵后的结果。